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侗乡第一桥沧桑400年 曾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

2006年06月10日 10:07

  中新社怀化六月九日电 题:侗乡第一桥沧桑四百年

  作者 李思之 补坤海

  静静的舞水河蜿蜒流淌在广袤的湘西大地,流经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境内,一条由亭、廊、阁楼组成的长桥横跨东西,醒目而壮观。这就是有着中国“侗乡第一风雨桥”之称的龙津风雨桥——世界上最大集贸易、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风雨桥,二000年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在溪河上修建风雨桥是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征。侗族自古以来习惯临水而居,并在河上架起一座或数座“廊桥”,不仅便利交通,还可为行人提供遮风避雨之所。

  据史料记载,芷江一直是湖南贵州间的交通要道,在明朝时粤闽等沿海民众就来此谋生。明万历十九年(公元一五九一年),沅州城宽云和尚对来往民众时常丧身鱼腹深感忧虑,四方奔走募捐,募集建桥资金一万五千两白银、粮食十一万石,在此修建了风雨桥,因桥墩与流水形如龙口喷津,故名“龙津风雨桥”。很快,商贾游客往来云集成就了它“三楚西南第一桥”的名声。

  一六0二年,一场突发的山洪将这座便民风雨桥毁于一旦。直到一六三三年,驻沅州的云南都司佥书阮呈麟带头捐款募资重修龙津风雨桥。没想到清乾隆年间(一七七七年),一把大火又将龙津风雨桥化为灰烬。此后,复修、水毁、火烧、征战,一直是这座风雨桥的主旋律。

  抗战初期,当局将龙津风雨桥上的廊、亭悉数撤除,改造成石墩木面公路桥。龙津风雨桥成为中国大西南主要军需供给线,也成为了日军的主要轰炸目标,最多的一天二十七架日机轮番轰炸。

  令人惊奇的是,在水灾、火灾面前显得脆弱无比的龙津风雨桥,在侵略者的炸弹面前表现得刚强不屈,任凭日机怎样狂轰滥炸,它安然横卧在舞水之上。

  一九九八年春,当地政府决定“还侗苗民之夙愿,开旅游业之先河,复修龙津风雨桥”,当地群众迅速筹资六百多万元,于一九九九年初全面启动修复工程。从设计人员到施工人员,上百号人怀着对“桥”的深深敬意,同年十一月高质高效完工。

  重新修复的龙津风雨桥用规则四方的青石围砌而成,长二百五十二米,宽十二点二米,桥墩高十五米,呈船形状。十五孔水道,十六座石墩,在滔滔舞水中一字形排开。钢筋水泥桥面上,七座凉亭雄踞长廊之上。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成百上千的脚柱、悬柱、枋、檩凳、栏杆、悬瓜全以榫相衔,不用一钉一铆。

  在今天的龙津风雨桥上,又可以看到操着福建、广东、广西等各地方言的众多商贾,三十余家侗乡特色商店集中销售侗锦、刺绣、木雕、石雕、竹编、藤编、银饰、堆画等侗族民间手工艺品,接待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编辑:秦欣】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