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新通讯:洮岷“花儿”,流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2006年06月12日 08:53

  中新社兰州六月十一日电 题: 洮岷“花儿”,流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作者 赵志锋靳忠恕

  今天上午,绿树苍松掩映下的甘肃岷县二郎山上,人山人海,花团锦簇,一年一度的洮岷花儿会在这里拉开序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花儿“唱家”、“歌把式”,即兴编唱,歌声、笑声、掌声、喝彩声汇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站在城南的二郎山上鸟瞰岷城,大街小巷人流如潮,满城一片花儿涌动。歌声缭绕密布的摊点,人潮跟着花儿翻滚,商贾货摊密密麻麻,马戏杂耍鼓乐奏鸣,流行歌曲颤动着诱人的旋律,花儿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喧闹互动……

  花儿,是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是汉族、古羌族和中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至西周和春秋时期,但多数人认为花儿自明代开始才广为流传。

  当地长者介绍,洮岷花儿自成体系,是西北花儿的先声。其中尤以二郎山为主的南路派花儿“啊呕令”最为古老,其曲调悠扬,豪放隽永,朴素粗放 ,深受“花儿迷”的青睐。

  “花儿本是心里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花儿是对爱情的追求,对情人的思恋,对黑暗的诅咒,对幸福的渴望。花儿会期间,当地人都放下手中的活儿,尽情地引吭高歌,你唱我对,借花儿赞美生活,憧憬未来。

  岷县小寨乡的一花儿歌手担忧地说,比起听花儿的人来说,唱花儿的人还是太少。他认为,流行文化对包括以花儿在内的一大批民俗歌曲冲击很大,使其面临失传。

  对此,民俗专家却认为,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花儿总会找到继续生存的土壤。事实上,花儿自产生以来,已流散到包括甘、青、宁、新四省区五十多个县市,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洮岷花儿发源地岷县亦备受宠爱,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其列为“联合国民歌考察基地”。在日前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岷县二郎山花儿赫然在列。

  如今,在甘肃省会兰州,处处可闻悠扬的花儿之声。古老的黄河上,皮筏子客唱着花儿,放着排子,顺水而下,悠然自得。“提起我的家,兰州是我家,黄河穿城过,皮筏水中漂;提起我的家,兰州是我家,高楼一排排,水车轱辘翻……”

  在兰州的一些音像店,也时而传出高亢嘹亮的花儿,为充满现代气息的都市,平添了一道古老而又靓丽的风景……酷爱花儿的市民,已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与现代的律动完美结合。

  业内认为,时代赋予花儿新内容,使其成为民众文化活动和商业交流的重要载体。花儿“走出”农村广阔的生长沃土,“走进”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都市,流行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促进了这种古老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完)

  --------------------------------------------------------------------------------

  图 片:

  --------------------------------------------------------------------------------

  返回

 
编辑:邱观史】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