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科教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袁隆平幽默对话外国媒体: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2006年06月21日 07:47

    六月二十日,正在长沙参加“外国媒体走进湖南”的外国驻华记者一行来到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采访“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中新社发 刘双双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社长沙六月二十日电 题:袁隆平幽默对话外国媒体

   中新社记者 刘双双

  拥有世界百分之七土地的中国人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功不可默。今天上午,带着对这位“农民科学家”的神秘与好奇感,参与“外国媒体走进湖南”采访活动的境外驻华记者走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一件彩条纹T恤,身材瘦小却精神矍铄,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当七十六岁高龄的袁隆平出现在外国记者面前时,仍让大家吃了一惊。而接下来轻松、幽默的交谈更让外国记者真正领略了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无穷魅力。

  “请尝尝我的杂交稻米”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一九六四年他在国内率先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并不断创新于一九九七年开展超级杂交水稻选育计划。已经实现第二期亩产八百公斤的袁隆平,正在为二0一0年大面积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而努力。

  见到远道而来的客人,袁隆平配合着图解用英语详细地讲解着杂交稻技术的原理和推广情况。当来自美联社的记者柯依兰问到“杂交稻的产量高,质量如何”时,袁隆平饶有兴致地同大家讲起故事来。“我曾经邀请一批香港记者吃饭,其中有四个年轻的女记者,因为杂交稻米饭味道实在太好,每个人都一连吃了二三碗……”说着,袁院士当即要工作人员准备些杂交稻米让外国记者朋友带回去尝尝。

  “我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

  从国家发明特等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到美国世界粮食奖,闻名海内外的袁隆平可谓集荣耀于一身。“这么多荣誉,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哪呢?”美国之音记者张洸华问道。

  “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给我个人的。”这位“农民”学者诚恳地说道,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这种荣誉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断进取。“我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到二0一0年能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一千五百万公顷。” 

  “有一个接班人就行了”

  参观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实验田时,这位土地的儿子深情地抚摸着田里饱满的稻穗。看着自己一生奉献的事业,袁隆平认为中国的杂交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现在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研梯队。

  袁隆平谈到,目前三十到四十岁这一层次的科研力量较强。一方面采取的是直接培养,自己带领水稻科研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送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就是与其他机构合作研究,多渠道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学术带头人。现在培养了很多,真正能有一个拔尖就行了。“就像皇帝的儿子很多,只要能有一个真正的接班人就行了。”袁隆平的这一形象比喻引得众外国记者欣然大笑。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
·袁隆平:"老骥伏枥志在千斤,我还是很有志气的"
·中国科学家白春礼袁隆平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