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 页|新 闻|国 际|财 经|体 育|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 学 生| 科 教| 时 尚|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图 片|图 片 库|图 片 网|华文教育|视 频|供 稿|产经资讯|广 告|演 出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台湾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台北写真:保存清代样貌 人和水亲的"坪顶古圳"

2006年08月08日 10:17

  中新社台北八月八日电 题:人和水亲的“坪顶古圳”

  中新社记者 刘舒凌 耿军

  八月上旬,台北阳明山西南、鹅尾山中的平等里社区,空气湿润。一条水道从山坡蜿蜒而下,绿树荫蔽的社区内四处可见它的踪迹。这水道灌溉当地农田一百七十余年,至今保存清代开凿时样貌,名为“坪顶古圳”。

  在有关台湾的一本地方志中,记载着“凡筑堤储水灌田谓之埤,引水灌田谓之圳”。

  八月初,记者有机会和管理着北投、士林一带水利系统的台北七星农田水利会会长陈益荣、总干事许正雄以及台北市文化局局长廖咸浩一行来到山中海拔四百多米的平等里。

  合称“坪顶古圳”的旧圳、新圳、登峰圳三条水道初次接受会勘,有望列为台北一项文化资产。

  在鹅尾山中,位于高处的坪顶旧圳和新圳都蜿蜒在陡峭的山腰中,深约半米宽一米,水道各处因地形有变化;最久远的旧圳隧洞,入口处深幽不见底。

  这一段隧洞,由先民早在道光十五(一八三五)年集资开凿,将鹅尾山另一侧的水源引到聚落灌溉农田,对于早期的开垦助益巨大。

  在台北七星农田水利会任职的林文杰八年前开始着手“坪顶古圳”改善工程,走过每一个水圳的隧洞。他说,旧圳隧洞虽只六十米,仅容一人屈身进入,路线也因遇山岩阻碍而弯曲向前。因此,先民开垦时的决心与毅力可以想见。

  先民筚路蓝缕打下的基础,在平等里这个山中社区得到维护。如今,浓密林荫遮蔽下的古圳,延续着一百多年前的灌溉功能。

  先民与自然相处的智慧让林文杰惊讶。

  在陡峭的山中开辟圳道、引水隧洞,人力物力的投入对于简单的聚落来说相当巨大,此其一;精细的隧洞工程规划,先民竟能在简单的工具支持下完成,此其二;第三,重视保育山林,今日即使遭逢台风暴雨,处于高处的旧圳作为饮用水源,水质仍保持清澈,可供应近两千居民使用。

  时至今日,平等里社区的饮用水全靠旧圳供应。优良的水质也成为社区农业发展的保障。

  因为经济效益的关系,一九七0年代,平等里社区就逐渐停止水稻种植,一九八0年代许多居民因为种植品种优秀的兰花而建成小楼房。近年,也在突起的大陆兰花市场上分一杯羹。

  当地人认为,质美的水源和完整的生态系成就了这里的花卉产业。因此,一百多年来水圳的分支从房前屋后流过,至今和居民居家生活密切相关。

  林文杰说,在暴雨过后,当地维护水圳的巡水员往往会把泄洪后落在水圳淤泥里的鱼虾捡起放进小溪;加上隧洞里的蝙蝠、山林间的蜥蜴、蝴蝶等等动物、昆虫,水圳的生态变得多元。此间的居民对于水圳和土地,有特别的认识。

  七星农田水利会会长陈益荣说,他担心这一代老人不在了,年轻人不知道水圳的价值,因此希望有更多人来接触了解水圳;但又不免担心,来的人多了,不能维护古圳现有的生态和样貌。

  周末,许多来到阳明山的人也发现了这处亲水的社区,攀上山岭接触古圳。一位巡水员说,上个周末每天能来一千个客人,太多了。

  怎样的环境算是自然?在七星农田水利会四年前出版的一本图册《古圳》中有句话这样说:是人能够和水亲土亲,能与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生物亲。(完)


 
编辑:秦欣】
 

专题:驻台记者专栏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