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如何从强国到富民:发展以国民幸福为归依(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日本如何从强国到富民:发展以国民幸福为归依(4)

2010年08月06日 09: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金柏松认为,相比之下,中国的中央政府不得不通过地方政府实行逐级干预,各地执行落实具体政策时不免“呈现丰富多彩状态”,令企业难以适应。好的政策,执行却达不到预期效果。此外,金柏松认为,中国缺乏独立的行会和商会来监督和协调企业间关系,也会导致落后产能迟迟难以淘汰,产业升级受阻。

  在国民工资的增长方面,日本政府也采取大量措施,一方面制定最低工资标准,并规定在企业内部,最高工资与最低工资之间的倍数严格限制在6到8倍,这无形中就起到了“限高”“拔低”的作用;另一方面,企业内工会每年春天所领导的“春斗”,在劳资双方的谈判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工资决策机制。

  经济发展以国民幸福为归依

  1968年,当新井一二三开始就读小学时,日本已经先后超越法英德三国,跻身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倍增计划的各项目标也在1967年宣告完成,比预期提前了整整三年。

  从出生到上小学的六年里,新井一二三家几乎每年都会新添一种家电。到1968年,新井一二三的妹妹出生时,家里已经拥有了连续剧中的美国家庭拥有的一切。新井一二三感叹说,对曾经贫穷的日本有记忆的,他们可以说是最后一代。

  从1955年到1970年,日本国民平均收入上涨了两倍多,以蓝领和白领为代表的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差距渐渐缩小。此间,日本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958年日本中央政府施行的年度舆论调查中,72%受访者自认为是中产阶级。

  从1960到1970年十年间,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这一年,日本国民财富总额比1955年增长了八倍之多,私人投资比1952年增长了近十倍。

  日本国民生活和社会文化各项指标也飞速提升,如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彩电、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热水器、立体声音响等等普及率甚至达到90%以上,每三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

  “日本当时就是利用‘收入倍增’这种明确的时间和数字预期来鼓舞人心。”清华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淑娟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这种预期起到了很好的鼓动作用,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993年高淑娟去日本讲学时,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掀起一场“生活大国”的运动,政府号召要从“生产大国转变为生活大国”,试图大幅提高国民的生活品质,刺激已经稍显萎缩的生产势头。

  “生活大国”运动,也被视为是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某种延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终的落脚点应当是人,是国民的幸福感与生活质量。”长于中日经济史比较研究的高淑娟认为,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也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提升。 (记者/周政华 特约撰稿/周浩 本文部分参考了日本专栏作家新井一二三的《我们这一代东京人:日本经济起飞的略影》) ★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