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来袭 理财需要“算新账”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加息来袭 理财需要“算新账”

2010年10月27日 15:16 来源:合肥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时隔34个月,央行在10月19日晚上出乎意料地宣布加息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从2.25%上调至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5.31%上调至5.56%。

  久违的加息通道就此拉开了大门,但未来的利息走势还未见明朗。存贷款利率的提升直接影响投资者的生活,作为咱普通老百姓,考虑的还是如何理财才最安全的问题?

  随“息”调整存贷款

  一听说央行存款利率上调,记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调整自己的存款账户。数月前刚将不少活期存款转存为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利率上调后,自然要重新存款获取高利息。记者通过银行网银查询后发现,一张1万元6个月存单11月即将到期,到期后将获得利息99元,若现在提前支取只能享受0.36%活期利率,利息20元都不到,因此提前支取没有意义。另外几张6个月或1年的定期存款,都要明年3月后才到期,记者毫不犹豫,直接提前提取,在新利率下重新存定期。

  中信银行合肥分行理财师陈涛建议:市民存款应选择“四分法”定期存款和“月月存储”这样的组合,尤其是针对金额较大的存单,完全可以拆分为等额3个月、6个月、1年、2年期等;在存款时间上,也可以选择逐月累计存款,每1个月或几个月存一张定单。

  对于定存的调整,招商银行合肥分行财富管理中心主任李婷经过测算后指出,三个月存期存款在12天内、半年存款在22天内、1年期存款在43天内、2年期存款在115天内、3年期存款在161天以内、5年期存款在282天之内提前支取,并转存同期限定期存款是合算的。如果已超出这些天数,就失去了办理转存的意义。

  而对于手中有房贷的市民来说,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上调可不是个好消息,每月实际支付的利息要有所增加。

  李婷建议,对于每月有固定且稳定收入的市民来说,每月多支付几十元多元利息,对生活影响并不大,如果能找到其他投资门路,完全不用担心贷款利率上调;对于手中有闲钱无处投资的市民而言,可适当选择提前还款。

  当然,市民无需赶着到银行提前还款。按照规定,利率上升,已经签订的住房抵押贷款合同,自下一年的1月1日起执行新的利率,所以今年的还款利率保持不变。

  短期产品是首选

  光大银行合肥分行理财师谈品佳告诉记者,此次利率上调的幅度小于预期。“以前大家都预期上调27个基点。”谈品佳说。因此,宣布加息之后,并没有客户提前赎回理财产品而改为定期存款的现象。

  谈品佳指出,升息通道下,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会有所增加。首先,加息日期不确定,所以一旦加息,许多理财产品的年收益率也将水涨船高。其次,要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产品的灵活度,能在利率上调之时享受到应有的收益。因此,在目前升息预期的情况下,投资者可以选择购买一到三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正逐步提升,这一方面体现了升息预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银行较好的资金运作能力。客户一方面可选择已提高预期收益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可选择随着利率上调同步上调的浮动利率理财产品。

  根据第三方理财研究与数据服务机构普益财富的数据分析,加息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有微幅上涨。且加息过后,以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信贷类为主的稳健型银行理财产品将普遍随加息而提升其预期收益率。另外,加息预期情况下,短期限产品更易获得市场欢迎,银行发行产品的短期化格局将加剧。

  理财品凑股市热闹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加息幅度小,目前除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超过通胀率之外,其他期限存款利率仍处于实际负利率水平,存款总体来讲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大,而加息配合前期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迫使楼市资金加速向股市转移,从这一点出发,加息反而进一步放松了A股的资金“水龙头”。

  工行理财师黄嘉认为,本次加息标志着国内市场的通胀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基准利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以及资本市场(股票市场)上升的趋势将进一步明晰,加息使债券市场进入下降周期概率提升。

  黄嘉建议,市民在投资理财项目上可选择指数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规避债券型基金产品。热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市民可选择一些超短期理财产品,同时,一天和七天通知存款依旧可组合使用。

  黄嘉表示,不少银行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其中包括投资于私募基金的产品。

  股市回暖也让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T+0”受到追捧。“T+0”银行超短期理财产品,时间从二十几天到几天,甚至一天,非常灵活。客户既可在股市开盘前赎回资金,购买股票;也可在股市交易结束后购买理财产品,资金能及时到账。该类产品目前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3%~1.6%,相当于0.36%的活期存款利率的4倍。 □毛双双 王婷婷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