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四大引擎助推威海蓝色经济飞跃

2010年11月04日 19:22 来源:大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威海,因海得名、依海而建、借海而兴,它凭借海洋资源、区位、产业和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从海防重镇演变为对外开放前沿,从小渔村发展成现代化海滨城市。“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经提出,威海便自去年开始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四大引擎:资源、区位、产业、生态

  威海拥有近千公里海岸线,占山东省的1/3、全国的1/18,山东基岩岬湾海岸总长的1/2。海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目前,威海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带养殖基地,全国最大的水产加工基地,全省最大的海珍品养殖基地与远洋捕捞船队。在区位优势方面,威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距韩国93海里,距日本174海里,是中国长江以北距韩国最近的城市,“威海有条件、有能力也有信心为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说。

  他说:2009年,全市海洋产业增加值51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9%,这一比重在全省位居首位。威海初步形成了产业比较齐全、优势比较突出、特色比较明显的海洋产业体系。产业优势日渐突出。

  而生态环境尤为威海人自豪:威海一直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它是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群,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群,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威海在生态环境方面获得的国家级以上荣誉称号数不胜数。

  “资源、区位、产业、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威海发展蓝色经济的四大引擎。

  “转方式、调结构”助力蓝色经济

  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此战略目标一确立,山东全省上下振奋: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山东周边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提出,为山东省海洋经济版块进入国家战略提供了无限可能。

  王培廷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威海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把蓝色经济区建设与转方式、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海陆统筹发展、推进产业高端化、突出威海特色的原则,编制实施了《威海蓝色经济区建设总体规划》。确立了“四个战略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在“一线两区四带”(千公里海岸线;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临港物流产业带、临海现代制造业带和海洋渔业产业带)的总体布局中,建设以四大领域(海洋、临海、涉海和海洋战略性产业)为主体的高端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船舶修造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现代石化基地),倾力打造以十大园区为新增长点的高端产业聚集区,努力将威海建设成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优势产业的领军城市、对韩合作的前沿城市和滨海生态人居的示范城市,大力培育壮大一批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海洋主导产业,加快建设海洋优势产业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

  创新: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强劲动力

  在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威海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从建设“海上威海”,到发展海洋经济,再到打造“蓝色经济区”,是经济发展方式在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在思路上也有了重大创新。

  王培廷说: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把生态优先、保护优先贯穿蓝色经济区建设的始终;坚持集中集约用海用地;科学规划、严格控制、有序开发沿海岸线;严格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全新的发展观,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

  另外,全新的空间结构布局,坚持海陆统筹发展;全新的产业发展理念,坚持推进产业高端化;全新的区域一体化观念,在更高层次上融入蓝区等创新发展思路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