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将提高 有望补充社保基金

2010年11月05日 10:57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幕正在悄然被拉开。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将5个中央部门(单位)和2个企业集团所属共1631户企业纳入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并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

  央企向国家上缴的国有资本收益,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红利”。昨日,南方日报驻京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专家。专家认为,央企上缴红利的提高不仅有利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也有利于规范央企经营,抑制央企盲目投资。

  “蛋糕”重新划分从央企开始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一直是企业占比很高,尤其是国企,而居民收入占比呈下降趋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二五’强调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就是要把蛋糕重新划分,从央企开始也是理所当然。”

  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1-9月122家中央企业净利润641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5%。2010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预计421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9亿元,合计440亿元。

  事实上,与央企实现的利润总额相比,当前央企上缴的红利依然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偏低,留下来的利润太多,一些央企员工待遇又太高,致使老百姓意见很大。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有利于推进收入分配改革。”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说。

  按照现行规定,中央企业税后利润收取划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烟草、石油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具有资源垄断性特征的行业企业,收取比例为10%;第二类为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竞争性行业企业,收取比例为5%;第三类为中国储备粮总公司、中国储备棉总公司等政策性公司,暂不收取。

  工资差距过大现象将减缓

  针对央企增加上缴红利的消息,许多网友都表示赞同。北京一位网友表示,“央企要多上交点才好,这样有利于减小国企员工和非国企员工的收入差。”

  近年来的央企高管天价薪酬,垄断企业高工资、高福利,与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差距过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七个垄断行业有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全国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5%。

  广东的一位网友也认为,央企应该增加上缴红利比例以回馈社会。“央企很大部分利润要不就是用于扩张,要不就是用于员工的工资福利,对社会的责任却少之又少!

  上缴的多了,央企自己留下来的就少了。“这也有利于规范央企经营,免得央企手头钱太多了花不掉,结果去盲目投资,比如前两年一些央企大肆进入房地产行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王小广说。

  垄断性行业上缴比例要加大

  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应该有多高?记者了解到,央企上缴红利比例可能提高5%到30%不等,但方案尚未确定。

  王小广认为,从理论上讲,在满足央企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在保证央企职工收入达到或稍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前提下,央企的利润应该大部分上缴。不过他同时表示,“要考虑到可操作性。”

  在收取比例上,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国有经济研究室主任文宗瑜建议,央企垄断性企业上交红利比例应由原来的10%提高到15%-25%;竞争性企业由过去的5%提高到10%。

  还有专家建议,对于暴利行业应该加大分红比例。对于微利或亏损企业,则减少分红和税收,保障一线工人的工资和福利,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有网友表示,要按照地区的不同对上缴比例区别对待。

  尽管大多数人士对提高央企上缴分红比例表示赞同,但是也有网友有些担心。一位网友很担心,增加上缴比例是否会影响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从而会让刚刚恢复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有人担心,增加了这些企业的上缴红利的比例,鉴于其垄断地位,是不是很有可能向消费者转嫁成本。

  多缴红利有望补充社保基金

  无论央企上缴红利比例提高到多少,对于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大工程而言,后续配套举措肯定还有很多。

  上海证券宏观分析师胡月晓指出,这只是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部分,而收入分配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措施包括税收改革、城乡二元结构改革、保障制度完善等。

  缩小行业收入差别,除了抑制部分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还需要降低垄断行业的准入门槛,积极引入市场竞争,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和福利总额制定适当上限,对垄断利润征收更高比例的税收等多种配套措施。

  记者了解到,除了扩范围和提比例外,有关部门还在研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向政府公共预算和社保预算调出,央企红利有望用于补充社保基金。记者吕天玲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