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余斌:努力构建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2)

2010年11月15日 10:04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居民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受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则受到消费环境、消费习惯、公共服务水平等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不足、储蓄偏高,其原因就在于居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分配格局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化质量不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居民“没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和“有钱不好花”同时并存,支付能力不足与消费意愿不足同时并存,有效需求不足与有效供给不足同时并存,成为制约我国内需驱动型增长和经济长期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一,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增长偏慢,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1978~2008年,人均GDP实际年均增长8.6%,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7.7%和6.8%,比人均GDP实际增速分别低0.9和1.8个百分点。从1995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82.6%下降到71.2%,农村居民则从83.2%降到76.9%。

  第二,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主因。首先,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其次,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抑制消费增长。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突出原因。表现为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购买意愿不足;低收入群体有购买愿望,但支付能力不足。

  第三,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仅挤占了居民消费,而且影响了消费者预期。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7%,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国家相比,分别低13和24.3个百分点。其中,医疗支出比重分别低4.3和7.9个百分点;社会保障支出比重分别低9.9和18.3个百分点。

  第四,城市化进程偏慢、质量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正常增长。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外出农民工规模大约为1.5亿,农民工总规模大约为2.4亿,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大约为1.23亿。广大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由于没有真正的城市居民身份,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其消费预期和消费行为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

  另外,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消费便利性差,而且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要把扩大内需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那么,在您看来,如何构建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余斌: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这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内外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扩大内需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根本目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科技进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推进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惠及13亿人口,超过已经实现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和,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壮举。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增长潜力最大的单一内部市场。立足于国内市场需求发展我国经济,已经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是扩大居民消费。鉴于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诸多制约因素,必须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努力建立起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重点目标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使居民“有更多钱可花”、“有钱更敢于花”、“有钱更方便花”。为此,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