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冬衣涨价:不是棉花惹的祸 成本效应被放大

2010年11月18日 10:35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昨天到淮海路苹果店,偶然逛进旁边的UGG专卖,说产品全是进口的,款式的确胜人一筹,不过价格也是“高处不胜寒”,基本都在四位数以上。朋友感叹,进口商品价格贵点也算了,问题是现在商店里一般性的成衣品牌,价格定得也实在离谱了,难怪CPI数据出来,老百姓都说太低呢。

  受此刺激,记者好好逛了逛商店做了番调查,感受到的是“不一般的震惊”。都说棉花涨价好比“棉里针”扎人疼,“千年极寒”催促着消费者早买冬衣,可商店里的冬衣价格涨得真有些野豁豁了。棉花等原料的涨幅不过10%左右,但部分冬衣的涨幅已经接近100%。难道棉花涨价已经波及到成品冬衣,可也没这么大影响啊。个中原因并不简单。

  涨价陷阱,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白领丁小姐一直是某品牌成衣的忠实客户,可面对新款冬装,标价牌上的数字吓了她一跳:一件与去年类似款式的棉马甲,去年200多元,今年600多元。市场上虽并非个个品牌涨幅都超100%,但在众多时尚品牌中,冬衣标价比去年上涨30%至40%的比比皆是。部分品牌不仅涨价,质量也有所下降。关注另一品牌的何小姐说,该品牌的羊毛大衣原先定价1980元,去年涨了一次到2380元,今年几乎一模一样的款式,标价已达2980元,而羊毛成分则从100%变成了80%。

  价格涨了,料子差了,成本影响真有那么大?业内人士直言,成本绝非主因。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消费心理和“人来疯”的宣传噱头,是价格上涨的重要推手。大部分时尚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都有一定经济实力,他们虽对价格变化敏感,但品牌忠诚度比较高,“就好比奢侈品LV包,很多人都知道它的成本只是售价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可还是争着买”。正因为有这种消费心理,品牌就乐得借助原材料涨价的宏观背景大幅提升产品定价,而且同款冬衣涨价幅度基本一致,这也是品牌间的“潜规则”。

  与此同时,坊间曾传的“千年极寒”也被商家拿来大做文章。尽管专家对此已经辟谣,但商家依旧不放弃借口,拼命劝说消费者尽早添置冬衣御寒,并将此作为冬衣价格坚挺向上的理由之一。

  不是棉花惹的祸,却放大成本效应

  不可否认,原材料涨价确实会影响到成品市场,但来自专业人士的意见是:“三季度以来,棉花、羽绒等涨幅很大,可要说影响市场上销售的服装,传导速度没有那么快。现在的涨价有相当一部分是‘人来疯’式的跟风。”

  上海市服装行业协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受原料涨价影响,压力最大的是中间环节的布料、印染等生产企业。对于品牌成衣企业来说,原料并不是价格的最关键因素。比如原先每100克10元的灰鸭绒,现在涨到20多元,表面看成本价翻了一倍,可一件羽绒服总共用绒才100多克,也就增加十几元成本。此外,一般品牌服饰的生产周期在半年以上,即早在今年春天就已经开始生产冬衣了。春天的原材料价格还没有那么高,所以冬衣的成本也不能用现在的原材料价格衡量。如果非要说原材料涨价会影响到成衣零售环节,那也该到明年春夏季才有所体现。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数据证明,上游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不足以成为下游成衣涨价的理由。11月初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全国200个县主要农产品价格显示,10月20日至31日籽棉每千克9.34元,环比上涨10.91%;但同期发布的全国10月衣着类价格显示,服装价格同比略有下降,环比上涨1%。1%的涨幅虽不容小觑,可与品牌冬衣的涨幅相比,差距可不是一点点。

  平价衣轻易不动,只为薄利多销

  大商场里的品牌冬衣大幅涨价,可在中低端市场转上一转,发现仍有不少平价冬衣。一些经营者坦言:“比不过品牌、比不过设计,平价产品的优势就是价格,所以不敢轻易涨价。 ”事实上,服饰产品利润空间总体较大,对抱着“薄利多销”观点的经营者来说,坚持去年乃至前几年的老价钱,并非难事。

  记者在七浦路看到,一两百元就能买到棉大衣甚至羽绒衫。这里的服装质量良莠不齐,但由于中高端品牌冬衣涨价幅度太大,部分不堪重负的消费者转战于此,生意出奇火爆。深谙此道的小白领戚小姐称,七浦路市场有不少外贸尾单,堪称价廉物美;即使是一些中低端的本土自有品牌,质量也很不错。业内人士表示:“对不追求品牌的消费者来说,服饰批发市场未必不是一个选择。 ”

  在西藏中路市工人文化宫里举行的羽博会,目标消费群体是大众消费者,今年的价格也保持平稳,大量国产品牌羽绒服吸引很多市民光顾。与去年相比,羽博会上的冬装价格比去年略有上涨,不过,千元以内都能买到不少做工不错、厚实保暖的羽绒服。一家上海羽绒服公司的销售人员告知记者,他们刚刚接到上游工厂的涨价通知,但现在卖的是涨价前生产的存货,所以价格比较便宜。

  此外,还有些消费者选择了自制冬衣。市民凌女士算了笔账:自制羽绒服的费用主要分两部分,面料费和羽绒费,涨幅都跟着原材料走,所以去年四五百元一件的羽绒服今年不过涨了四五十元,而且充绒的时候,对羽绒质量和重量都有直观感受,感觉比较划算。记者 任翀 徐蒙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