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评论:用民间资本解决民间问题

2010年11月26日 11:09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关键要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流程的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

  如何建立覆盖企业全生命流程的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张铁伟认为最核心的环节包括创业投资、小额贷款和担保这三类金融业务,在此基础上还可包括期货服务、金融租赁、保险等其他业务。

  在中小企业的创业初期,企业尚未形成规模,面对缺乏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困难,这个阶段企业最需要的是包括资金支持、优化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吸纳优秀人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资本运营(包括上市、并购重组等)等方面的系统的专业支持、经验和资源,也就是以创业投资为主体的孵化器服务。统计表明,在国内入驻孵化器企业的成活率高达70%,成果转化率近80%。

  在成功地创立并存活下来后,中小企业进入到“婴儿期”。此时的中小企业难免会遇到资金“吃紧”的时候,而这一阶段的资金需求量往往较小,周转期又往往较短,与银行借贷审批严格、审批时间长、偏好大金额贷款的特点相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具有贷款期限“短”、贷款发放“快”、贷款手续简便、审批简单、贷款利率“活”等特点的小额贷款公司就大有用武之地了,它们往往能够给急需周转资金的中小企业带来一场场应急的“及时雨”。

  在中小企业渡过“婴儿期”,进入“成长期”之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频率更高、资金量更大。但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信用仍显不足,特别是缺乏符合银行要求的贷款担保物。此时,担保公司提供的担保可以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分散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从而增强了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使中小企业的贷款渠道变得通畅起来。通过担保,可以放大企业贷款5到10倍。

  构建立体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民营金融企业可发挥独特作用

  张铁伟告诉记者,2009年广东企业吸引风险投资规模38.3亿元,占全国的12.31%;登记注册的担保公司共1219家,占全国机构总数的8.7%,累计担保金额约3200亿元,占全国业务总量的19%。全省目前共有小额贷款公司70多家,发展比较迅猛。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广东为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得还是不错的,但与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庞大需求比仍有差距。

  “在构建更完善的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方面,民营金融企业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张铁伟表示。

  他指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质上是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获取成本过高的问题,对国有商业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尤为如此。中小企业融资量总体不大,治理结构不完善,信息披露还不够规范,这对于机构庞大、运营成本较高的大型金融机构来说,对中小企业大量放贷将带来的较高的风险和成本高企等一系列难题。而民营金融机构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小、快、灵”特点,人员组织精干,市场嗅觉灵敏,产品种类丰富,服务灵活高效,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方面,能充分发挥其民营优势。以集成金融集团下属的禅城集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公司9个股东都来自佛山市特别是禅城区,而公司的贷款对象也集中在禅城。佛山的企业有浓厚的“圈子文化”,企业家之间彼此知根知底,最大程度地消除了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就是金融界经常说的“本土资本最了解本土企业”。

  正因为扎根本土,对本土中小企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刻的认识,佛山集成金融集团现有的几家金融企业在过去十几年里都抓住了重要的发展机遇,成为佛山乃至广东金融服务体系里重要的一部分:集成期货公司是广东省最早的一批期货公司之一,广东集成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是佛山市较早成立的投资担保公司之一,而禅城集成小额贷款公司则是广东省第二批小额贷款试点公司之一,集成创投是佛山第一家“政府引导、民间参与”、由政府基金直接参与投资的本土化创业投资公司。

  “但民营金融机构走到今天,也面临通过整合、提升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在谈到为何将“集成系”的金融企业整合成广东省首家民营金融集团时,张铁伟这样解释。他表示,一方面,民营金融企业具有大型金融机构所不具有的“小、快、灵”特点,能发挥其灵活服务的优势;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已经到了需要通过构筑立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来系统化地解决的新阶段,呼唤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民营金融企业上新台阶,构建民营金融集团,就可以拥有一般民营金融企业所缺乏的规模化、协同化、标准化、平台化优势,能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在组织形式上的这些创新,必将带来经营理念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创新,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多位一体的金融服务,为促进广东经济转型贡献力量。

  “我们开一个头,希望有更多的同行加入这个队伍,共同服务好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局。”

  南方日报记者黄琪晨贾抒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