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上海各式“菜篮子” 怎么装“好”菜?(2)

2010年12月02日 13:4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新鲜直送”篮,物业要宽容

  郊区100多家农民合作社还联合起来,探索一种由市民点菜、产地在6小时内将优质农产品配送到社区的“新鲜直送”模式,市民买菜就像订牛奶一样。他们在中心城区的小区设立 “新鲜配送亭”,居民开出自己想买的菜单,配送方马上开始在郊区产地直接采购,并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送到社区,而且还附着携带 “安全检测报告”。据了解,这些农产品虽然来自100多家合作社,但都被纳入了标准化生产模式,全程监控农产品品质,最后还经过规范化的分拣、包装,并打出统一品牌。该模式由于取消了中间流通环节,不必进入收费门槛较高的大卖场,因而可以把利润 “让”给农民和市民:在采购农产品时,给予合作社的价格至少要高于市场批发价10%,新鲜、体面的农产品送到社区后,售价却比超市低10%—15%左右。新鲜、便宜、便捷, “社区农业”甚至比超市还具有竞争力。

  在该模式大张旗鼓推进阶段,市区曾有近百家大型社区签约准备加入其配送网络。但很快,操作中的种种具体难题出现,该模式原本规划好的美好蓝图便没了下文。最关键的是,这种 “两头让利”的探索遭遇了 “中间要钱”的关卡。他们与50多家居民小区商讨入驻事宜,但一半以上物业公司表示 “必须缴纳一定费用”。这让探索者一筹莫展:每个小区一天能有上千元销售额就算不错了,利润不会超过300元,还要用来支付物流、人力等各项开支,如果物业公司每天都要 “砍”去三五百元,那么他们只能一直亏本下去。坚持几个月之后, “社区新鲜直送”模式转入低调。

  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不少乳制品品牌都能在社区“畅行无阻”,但并没有向物业公司交纳任何进场费用,就因为服务内涵迎合了居民需求,农产品新鲜直送也是一种便民利民探索,只要大多数居民认可,物业公司就不应从中设 “卡”。

  “连锁专卖”篮,模式有讲究

  在市中心开农产品连锁专卖店,是郊区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最先试验并且至今还在探索的直销模式。不管是南汇西瓜、沪郊蜂蜜,还是崇明生态农产品、金山特色蔬菜,都曾启动过 “进城计划”,过程十分坎坷。失败原因,有的是因为新鲜货物运输不及时,有的是因为季节性太强,有的是因为市中心房租等成本太高,而关键是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今年以来,新一轮 “专卖店计划”似乎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崇明以政府扶持的方式,让一家大型农企牵头,让各类生态农产品集体 “出岛”,在市中心开出几十甚至上百家专卖店,统一打响 “崇明生态农产品”的品牌,政府给予房租、物流等补贴,大大降低农产品专卖店的成本。而浦东农业部门更是对整个供应链各环节进行补贴,来抵消农企或农民合作社的成本。

  企业也可以通过探索灵活机制来完善盈利模式。光明食品集团旗下的都市菜园,曾经打造了一种安插在菜场里的 “品牌直销专卖店”。这种方式更为大胆,直接面对菜场里的小商小贩,以品牌农产品来与散装廉价蔬菜竞争。它倚仗的,是星辉蔬菜的几万亩自有基地和光明集团旗下的10多个品牌500多种优质产品。据了解,星辉早就建立起全国第一个蔬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它原来只做蔬菜出口,近年开始做起了内销;专卖店引入的品牌,有 “中国名牌农产品”海丰大米,还有光明乳制品、爱森冷却肉、冠生园蜂制品、小白领鸽等。专卖店里虽然都是品牌产品,走的却是 “平价”路线,比如无土栽培豆苗每500克仅比一般摊位贵了1元,青菜每500克也只贵了两三角。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