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金价重上“千四”大关 欧债危机再成推手

2010年12月06日 10:0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4日凌晨,在欧元区债务危机阴云再起和美国非农就业数据不利的背景下,国际金价在年内再次登上“千四”大关。与上一轮昙花一现不同,本轮“千四”行情似乎更加汹涌,全球各机构纷纷看多后市。那么黄金是否又会迎来一轮大涨?创新高中“炒金”又将如何把握?

  金价二上“千四”欧债危机再成推手

  今年以来金价已累计上涨30%以上,相对于美元持续疲软导致金价上涨的因素,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扮演了更重要的推手。华通铂银贵金属分析师蔡晓盛指出,尽管爱尔兰已获得欧盟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财政援助,但欧洲经济前景仍然很不明朗,欧元连遭抛售,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政府债券收益率不断攀升,反映出恐慌情绪再现。黄金、美元再次像今年初爆发欧债危机时一样同向上涨,成为欧元下跌的对冲避险资产,可见金价突破1400美元仍有支撑。

  黄金专家、中国黄金投资分析师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周洪涛分析,因围绕量化宽松产生的金融市场不稳定性预期,加上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走向的不确定性,将推升黄金等避险资产需求。目前宏观经济的基本面,仍然支持黄金牛市再续。

  近日愈演愈烈的欧元风波,使市场的避险情绪依旧浓郁,欧元兑美元跌破1.30关口,刷新2个月新低。投资者为规避货币贬值带来的风险,纷纷选择黄金作为对冲工具。作为全球黄金投资风向标的世界最大的黄金上市交易基金ETF———SPDRGoldTrust近期持仓量也在持续攀升,截至12月2日,该基金持仓量增加至1298.45吨,进入12月仅2个交易日即增仓10多吨。

  中国因素或成金市强音

  每盎司1400美元是国际金价新顶峰,而每克300元也是国内金价新标杆,二者似乎有着微妙的联系。在11月国际金价首度突破“千四”大关之时,国内金价也随之首破300元大关;而此次国际金价二度登上“千四”,国内金价却抢先一步再次触及每克300元的高点。这似乎也印证着目前全球黄金市场对中国因素越来越关注的趋势。

  近期中国金市另一大事是诺安基金12月1日宣布,将发行国内首只黄金基金,开创了我国基金业的“黄金”时代。

  兴业银行分析师蒋舒指出,“从某种角度说,中国黄金基金打开了国内基金投资者购买美元计价的国际黄金的新渠道,这使得‘中国因素’在黄金投资市场上变得较为直观,将对国际金价走势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世界黄金协会远东区董事总经理郑良豪认为,目前中国因素在全球黄金市场上的影响力正越来越突出。根据统计,中国是2009年唯一在全球黄金首饰消费市场上有所增长的国家,而印度、欧美等传统黄金首饰市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未来世界黄金市场的走向,也许中国砝码越来越重要。”

  与此同时,中国实物黄金投资需求也出现了爆发性增长,从10年前的每年仅三四吨的水平,猛增到目前约150吨的水平。

  金价上看1700美元

  随着美元量化宽松启动、欧元债务危机又现,世界主要信用货币的疲软导致了全球唯一非信用资产黄金价格的再度飙升,金价突破“千四”并冲击新高之际,国际各大机构对黄金未来更加看高一眼。高盛预计黄金在12个月内将达到每盎司1690美元,未来还将触及1750美元;而近期在上海召开的“中国黄金与贵金属峰会”上,不少专家也预估明年国际金价将进一步走高,突破1500美元,上看1700美元。

  周洪涛分析,从基本面来看,目前确实有多重因素支撑金价突破新高,包括美联储维持宽松力度、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不明、全球通胀风险增大、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欧债危机蔓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金价再度冲高。

  但专家也指出,金价虽然看涨,但对于黄金投资者来说,并非意味着“炒金”必赚不赔,更难以“赚大钱”。首先,金价持续走高必然积累了获利回吐的压力,正常回调随时会出现,而且可能幅度很大;其次,黄金并非最好的投资品,赚钱效应远远不及股市、汇市、商品市场等其他渠道。“利用黄金盈利的投资工具一般都是保证金杠杆双向交易,通过资金博弈来投机套利,需要极强的承受能力和较高的投资技术,其风险并非一般投资者所能承受,而且事实上不少投资者并不能在此市场上赚钱。”

  南方日报记者田志明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