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跑路妈妈折射农民工婚恋尴尬 经济压力是最大阻因

2010年12月09日 09:47 来源:浙江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跑路妈妈”现象折射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尴尬

  本报记者连日来调查发现——

  经济压力是阻碍婚恋的最大原因

  下沙一项调查数据显示,81.2%的农民工对有孩子后的生活表示很大担忧

  全国总工会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3岁,他们中80%的人尚未结婚,情感孤独成为他们的主要困惑。

  本报连日来关注黄岩外坦村“跑路妈妈”现象,这个现象折射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目前正在遭遇婚恋尴尬。

  记者连日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试图寻找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现状和普遍婚恋观。结果显示,他们因情感孤独走到一起,却因经济压力而无奈离开。

  [个体样本]

  在堂弟的婚礼上,他哭了

  A

  湖州人王凯,30岁,新生代农民工。今年国庆,王凯堂弟结婚了,婚礼上,王凯哭了,他对堂弟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结婚了!”

  这四个字的背后,隐藏着王凯内心多年的痛楚。

  王凯家境贫困,家中有个弟弟。高二那年,因父母供不起两兄弟念书,做大哥的他毅然放弃求学,在老家一家油漆厂做油漆工。那年他18岁。

  “那时做得很苦,一个月就500元左右。”一年多后,王凯来到杭州学厨师,后来又辗转去了上海,认识了他的师父,并在今后几年一直跟着师父全国各地跑。

  23岁那年,他去了北京,在一家饭店工作,认识了一位做收银员的江西姑娘,两人渐渐成了男女朋友。

  那是王凯第一次恋爱,没想过太多物质上的现实,这段感情最后无疾而终。

  北京回来后,王凯在老家开了一家小店,赔了本,积蓄全无,那年他已26岁。转掉小店,王凯又去了郑州投靠开饭店的朋友。

  在郑州,王凯做得很开心。还通过介绍认识了在一家服装店做行政的武汉姑娘赵华,两人陷入热恋。

  交往两年多后,到了谈婚论嫁,但问题随之而来。“我没有钱,买不起房子,我希望她随我回老家发展,她不同意。”王凯说,因为有些现实问题他无法解决,“她在郑州有份相对体面的工作,如果跟我回老家,我没能力给她找一份好工作。但如果我随她去武汉,我依然没能力在武汉买房。”

  两人最后分道扬镳,那时王凯已经29岁。兜兜转转那么多年,他又回到了杭州,继续做他的厨师。

  已到而立之年的王凯,身边的同学朋友都已成家立业,他的弟弟,明年也准备结婚。而堂弟的婚礼,就像一面镜子,将他多年的痛楚彻底映射出来,王凯终于忍受不住,留下了眼泪。

  “我感觉与社会脱节了一般,自己的圈子越来越窄。”

  “转型升级”后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B

  如果说王凯的故事,是当下大多新生代农民工的缩影,那么河南人葛云林夫妇的故事,也许可以视为新生代农民工当中“转型升级”较为成功的范例。

  昨天下午4点,九堡格畈社区“草根饭店”开始忙活起来。在附近服装厂上夜班的工人,陆续走进小店。30岁的老板兼厨师葛云林,在厨房里炒菜,28岁的老板娘兼杂工乔会珍,忙着打饭、收拾桌子,一边还要照看在店堂里跑来跑去的两岁多的儿子。

  2001年,21岁的河南南阳小伙葛云林,来到广东,在一家塑料制品厂打工,月收入1000多元。

  通过老乡之间的联谊,他结识了在附近一家塑料厂打工的老乡女孩乔会珍。两个人谈起了恋爱。

  憧憬着未来家庭的两个年轻人,开始意识到,不能靠打工过一辈子。2007年,两个人来到杭州,乔会珍在一家电机厂上班,葛云林则在一家小饭馆里当配菜工。

  2008年,两人结婚了。半年前,葛云林盘下了现在这家小店。现在,小夫妻早上8点开始忙活,一直到晚上12点,生意还不错。“要说杭州好,大家都想留下,只是想到要买房、孩子要上学,是挺麻烦的。可能还是回老家,靠现在攒的钱,做点小生意比较实在吧。”葛云林说。

  在格畈社区,居住着近两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占了大多数。“在这里谈恋爱的也不少。”格畈社区工会新杭州人志愿者服务站的志愿者李磊告诉记者,“不过,要从恋爱到结婚,考虑到现实问题,就困难了。比如社会保障、能否晋升、住房各种问题,都会困扰他们。”

  也正是在这种困扰下,许多新生代农民工,特别是结了婚的小夫妻,往往会选择创业。来自安徽亳州的李磊说:“比方我的老乡,在格畈社区菜场摆摊的,都是皖西北一带的,而开小百货店的,都是皖南的。积攒点钱,将来回老家城镇做点小生意,也有本钱。”

  [问卷调查]

  足浴店女工:

  打工不为挣钱,恋爱只求结婚

  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婚恋观又是怎样的?记者昨天选择了一家足浴店(以女性为主)和一个建筑工地(以男性为主)作为调查样本。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