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渠道缺失对纪录片杀伤力不断显现 (2)

2010年12月20日 09:40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9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调查显示,目前,纪录片交易价格每分钟过百元就是高价了,只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和上海纪实频道等少数机构可能开出这样的价格,多数省级电视台纪录片价格在每分钟50元到80元之间,而地市台则只在20元至30元之间。按照每分钟1000元标准制作的纪录片仅仅是小制作,却需卖到50家左右电视台才能收回成本。

  而在美国,1996-2002年每年有15部纪录片上映,2003年时增长到50部,占了总放映量的10%。投资600万美元的纪录片《华氏9·11》,票房竟达2.3亿美元。“高投入,高回报”对于中国纪录片导演来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运作 学习电视剧竞争机制

  此次的央视纪录片频道更多的是作为对外的窗口展现中国现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朱羽君认为,国家也是一个生命体,纪录片塑造国家形象,题材要更加多元化,要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更加富有人情、人性的味道,要令国际上认为可以与你对话,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国家,而不是一味地向世界宣扬自己有多强大。“纪录片走到国际上容易一些,它可以介绍中国文化和展示中国的风貌。”尤小刚表示。纪录片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它的真实性、故事性、知识性、权威性给人真实感。纪录片的形式可以多样,有故事性纪录片、专题性纪录片、人文科学纪录片等。

  国际上对于纪录片的分类有商业纪录片和人文纪录片。商业纪录片制作的集大成者当然是国家地理频道和Discovery探索频道,需要大规模投入资金,已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人文纪录片往往是获奖专业户,但是叫好不叫座。

  中国纪录片大多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大型机构摄制的宏大题材作品,多与历史、战争、外交等联系在一起。如《故宫》、《大国崛起》、《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另一类是由电影电视人个体摄制的小成本制作,大多反映城市、农村边缘群体和特殊人群的生活现状。前一类主要面向国内电视台,后一类中有一些在国际上获奖却难以与广大观众见面。现在我国国内的很多纪录片大多是由某个台出资,纪录片成为各级政府打造文化名片、开发旅游资源的需求。尤小刚表示,如果央视只是把它当成台里拍的专题片和纪录片播出的平台,或是播出各地方送播的题材就不太好。中国纪录片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市场。央视纪录片开播是个好事,但是否会把市场机制引进才是最重要的。现在有好的平台,同样需要好的模式,按市场要求来拍纪录片,才可能真正地走向国际,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此次出台的《意见》中,要求我国各级电视台扩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纪录片的专业频道、栏目予以政策支持和鼓励,支持和鼓励地方电视台上星频道和地面频道开设纪录片栏目。同时,采取措施将优秀国产电影纪录片推向主流院线和主要影院。意见还表示,支持国产纪录片在IP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播出。

  2009年全国卫星频道和专业纪录片频道投资不过4亿元左右,年度播出量约5000小时,收入也不过5亿元上下,在年度总产值过千亿元的电视行业里不过1/200。对于市场竞争机制,尤小刚表示电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给纪录片提供了很好的效仿模式。“试想一下,没有若干个省级台来播电视剧,凭央视怎么能把电视剧市场搞活。所以一个CCTV-9根本不够,全国性的卫视纪录频道有3个才有可能形成市场机制。”记者 董昆

  中外合拍纪录片中的“第一”

  1988年

  第一部中外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

  中日合拍的《丝绸之路》,是中央电视台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涉外合拍片。合作形式是双方共同投资组成联合摄制组,拍摄的胶片统一在日本冲洗,双方拍摄的素材共用,各编自己的版本。

  1988年1月

  第一部纪实性电视纪录片《望长城》

  中央电视台与日本东京广播公司(TBS)合拍大型电视纪录片《望长城》。这是中国第一部纪实性电视纪录片,在中、日两国均创下电视纪录片的最高收视率。

  2007年2月

  第一部获奥斯卡奖的中国纪录片《颍州的孩子》

  由旅美华人女导演杨紫烨执导、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中心制作的中美合拍纪录短片《颍州的孩子》,拿到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大奖。这是中国纪录片在奥斯卡的第一次。

  2007年5月

  第一部中国题材的获奖电视纪录片《敦煌写生》

  电视纪录片《敦煌写生》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第36届北加州地区“艾美奖”颁奖典礼上荣获最佳纪录片导演奖。这是中美合拍的电视纪录片第一次捧得“艾美奖”奖杯,也是此次惟一一部中国题材的获奖电视纪录片。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