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通讯:鲜水河畔的笑脸

通讯:鲜水河畔的笑脸

2022年06月14日 21:5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通讯:鲜水河畔的笑脸
    航拍道孚县八美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角。 刘忠俊 摄

  中新网甘孜6月14日电 题:鲜水河畔的笑脸

  记者 王鹏 刘忠俊

  六月的鲜水河在阳光下晶莹透亮,这条流经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的“母亲河”,哺育着河畔的藏族民众,也见证着他们的生活变化。

  初夏的鲜水河畔,全国海拔最高的高原林木种质资源库——甘孜州康巴高原植物园里,何行铭穿行在苗圃中。早些年,他是一名林业工人,掌握了育苗技术。2017年,康巴高原植物园启动建设,何行铭带领团队,担负起建设和打造康巴高原植物园的工作。“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让高原林区恢复原有面貌,让生态恢复原来的和谐与生机。”何行铭笑着告诉记者,30年的工作实践中,他研发出适合高原植被栽植的“冻土栽植法”,在植物园的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康巴高原植物园温室大棚里盛开的报春花。 刘忠俊 摄
康巴高原植物园温室大棚里盛开的报春花。 刘忠俊 摄

  冬季的高原特别寒冷、干燥,苗木成活率仅为30%-50%。经历长期研究试种,在无数失败后,何行铭找到植物习性和生长规律,成功探索出适合高原栽植的“冻土栽培法”,让高原种植成活率达到80%以上。“‘冻土栽培法’在植物园高山植物栽植、培育和驯化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我们已栽植、保存高原杨属活体标本600余株、云杉3万余株,移植高山杜鹃20余个品种200余株。”言语中,何行铭不无骄傲。

  2021年7月,康巴高原植物园正式建成开园,集道孚民居建筑、园林、植物等地域文化元素,融科研、科普、文化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也为鲜水河畔的藏族村民带来了更多工作机会。受益于植物园建设项目提供的大量稳定岗位,道孚县鲜水镇子龙村村民所郎和家人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4年来,我在植物园做过泥工、当过园丁,因为勤快,现在成了工勤管理员,每月工资从3000元涨到了3500元。”所郎说起自己的工作,满意地笑了。

鲜水河畔幸福美丽的道孚县沟尔普村一角。 刘忠俊 摄
鲜水河畔幸福美丽的道孚县沟尔普村一角。 刘忠俊 摄

  中新网记者了解到,康巴高原植物园自建设以来,长期提供务工岗位50-70个,解决当地老百姓就业问题,实现增收500余万元。

  同样位于鲜水河畔的道孚县八美镇,得益于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藏族民众们也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康巴高原植物园温室大棚里忙碌的工人。 刘忠俊 摄
康巴高原植物园温室大棚里忙碌的工人。 刘忠俊 摄

  走进八美镇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一盘盘嫩绿的莴笋幼苗惹人眼球。园区负责人王晓峰告诉记者,该园区流转土地超4000亩,主要种植三青莴笋、马铃薯、高原春油菜,并采用轮作倒茬、间作套作等多种方式发展生产。“我们的温棚浮漂育苗技术,可以说在整个涉藏地区都是领先的。”王晓峰说,这种技术将种子播在装有轻质育苗基质的漂浮盘中,放置在盛有营养液的水床上,由人工控制幼苗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营养物等,从而促进秧苗茁壮生长。“这种育苗方式既能降低人工成本,又能提高育苗的成活率,现在的成活率已达到95%以上。”

道孚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小番茄。 刘忠俊 摄
道孚蔬菜大棚里村民正在采摘小番茄。 刘忠俊 摄

  目前,美德蔬菜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孵化基地、试验温室大棚、冷链物流等设施均已建成。数据显示,通过不断运用科技和引进人才技术,2021年园区完成露地蔬菜种植5800余亩,2022年完成露地蔬菜种植7700余亩,实现年土地生产效益2492.03元/亩,高于当地土地生产效益113.88%。

  园区的迅猛发展,带动了周边民众进一步增收。王晓峰称,园区成立以来,年均解决长期固定就业人员600余人,解决临时务工人员6000余人。“我在这儿工作两年了,机械化的生产让我们干起活来很轻松,每天120块钱工资,加上园区流转给我家的土地流转费,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泰宁镇村民洛布扎灯笑着说。(完)

【编辑:程春雨】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