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黑名单”是个警醒

分享到:

“求职者黑名单”是个警醒

2022年09月01日 11:27 来源:广州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日前,一份由某地40多家中小微企业一起核对、草拟的“求职者黑名单”在当地资产管理公司、影视制作公司等中小微企业老板之间流传。这个名单上有约100人。(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这些求职者之所以会被列入“黑名单”,是因为企业认为他们有预谋地进行“欺骗”。按照相关企业的说法,这些人的“欺骗”行为主要有三。其一,伪造学历或经历。如某男子在一招聘平台上拥有3个账号,分别对应不同的简历:一份简历自称毕业于上海海事大学、一份自称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一份自称曾在某信托公司工作,然而,无论是两所大学还是某信托公司,均查无此人。其二,虚构投资。如某公司聘请的12名融资经理,在10天内带来10名投资人,但这10人都无一例外在要打款时出了岔子,所谓投资也没了下文。其三,混底薪。某企业负责人透露,有人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类似岗位,啥业绩也没有,却在一个月里赚取多家公司支付的底薪。

  在人们固有的印象中,若企业与劳动者之间产生纠纷,企业通常居于强势地位。然而,此次企业却成了“受害者”。从媒体的报道看,一些企业在整个过程中并非全然无辜。企业在决定聘用求职者之前,理应对求职者的学历及此前的工作经历等进行核实。但不少企业忽略了这一重要环节。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企业聘用员工须及时签署合同,及时缴纳社保。这不仅是在维护劳动者权益,对企业也是一种保护。有企业在发现被“欺骗”后试图维权却难以如愿,正是因为企业自身也存在不合规行为。因此,“求职者黑名单”其实是一种提醒。它在提醒所有企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求职者黑名单”还在提醒我们,加快建立一个更加透明的求职市场,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媒体发现,部分“黑名单”上的求职者已经去往其他城市。这意味着,所谓“求职者黑名单”用处有限。想要治本,还需在消除信息不对称,让企业与求职者对彼此更为了解上下功夫。目前,线上平台已经成为求职招聘的重要渠道。在打造更为透明的就业环境的过程中,线上平台可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构建并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及求职者信用评价体系等,帮助求职者和企业告别“盲婚哑嫁”。

  (胡俊)

【编辑:彭婧如】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