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分享到:

专家学者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2023年07月08日 14: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专家学者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图为贵州梵净山。 李鹤 摄

  中新网贵州铜仁7月8日电 (周燕玲)5年前的7月,贵州梵净山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3处世界遗产。5年后,梵净山生态系统不断完善,拥有野生动植物7154种。为更好地保护梵净山,来自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近日齐聚贵州铜仁为其保护发展建言献策。

  在梵净山成功申遗5周年恳谈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在视频致辞中说,5年来,铜仁通过强化立法和执法等举措,不断加强梵净山保护管理,“地球独生子”黔金丝猴、“植物界大熊猫”珙桐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日益优化,梵净山生态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彰显,对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重要贡献。

图为生活在贵州梵净山的黔金丝猴。 杨伟 摄
图为生活在贵州梵净山的黔金丝猴。 杨伟 摄

  数据显示,目前梵净山森林覆盖率达97%,珍稀动物、珍稀植物分别比原名录增加13种、46种。此外,铜仁充分利用梵净山生态优势推动申遗成果共享,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带动梵净山周边旅游产业发展,2019年以来梵净山生态旅游区入园人数达510万人次,旅游收入13.2亿元。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理事会主席章新胜说,梵净山作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单位,它独特的地质学、生态学和生物学的价值尤为突出,在贵州乃至中国、全世界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希望持续做好梵净山生态保护这篇“大文章”,进一步提升梵净山的生态价值和品牌影响力。

图为生长在贵州梵净山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梵净山冷杉。 杨伟 摄
图为生长在贵州梵净山上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梵净山冷杉。 杨伟 摄

  “中国是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但其国际影响力仅限于行业领域,要加大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国际影响力的塑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说,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在保护方面排在全球首位,意味着中国在保护领域方面有非常多的经验可以输出,如何输出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和影响力,将会是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

  贵州省人民政府参事、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认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规划,主要在于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缓冲区的保护传承利用以及外围区域的拓展,要在规划中阐明清楚三者协同机制,明确提出三者之间的调控技术,找到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同生态旅游、同缓冲区、同外围地区的发展之间的三层协同关系,真正实现以生态产品来进行价值体现、以生态价值引领生态产业、以生态产业支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

  针对梵净山的现状,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冉景丞建议,协调多品牌多层次的融合管理,使梵净山在完成各项保护管理工作任务的同时,充分展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价值;理清生态内核,着重推进黔金丝猴、梵净山冷杉等珍稀动植物及特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科学开展生境修复和生态廊道建设;充分关注当地的社区发展,展现和保障优秀生态产品的价值,让当地社区在保护中受益,将生产生活融入到生态保护之中。

图为游客在贵州梵净山游玩。 李鹤 摄
图为游客在贵州梵净山游玩。 李鹤 摄

  贵州师范大学教授陈浒说,保护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关键还是要保护好14亿年前孕育“喀斯特皇冠上的绿宝石”的过程和痕迹。简单讲,就是保护好孕育这颗宝石的环境,因为遗产地内与周边地貌的结合部,有很多有价值的孕育生物多样性和美学价值的生态过程或遗迹,其反映了遗产的基底(环境),要加强保护并把这些基底传播到国际社会。(完)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