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奥运|娱 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
汽 车|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 图 片| 社 区|图 片 网|华文教育|广 告|演 出|图片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风沙曾是最严重威胁 内蒙古“灾难风”变新能源
2007年08月01日 02:40 来源:央视-经济半小时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打造伊利、蒙牛、小肥羊、河套酒业等知名品牌,带动当地的农牧民脱贫致富。其实除了这些企业,内蒙的驰名品牌还有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鄂尔多斯,草原兴发、仕齐、鹿王等21个,他们都是内蒙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领头羊。不过,在内蒙古辽阔的土地上,不仅有有丰美的草场、茂密的森林、肥沃的农田,还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等著名的大沙漠,总面积达 15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沙漠总面积的30%多,过去风沙一直是内蒙古草原上最严重的威胁。

  “灾难风”变成新能源

  2006年春季,发生在北京的一次沙尘暴,这次沙尘卷起数万吨黄土从天而降,北京市民编出这样一句顺口溜形容当时情景:“早晨一觉起,黄沙铺满床;北京沙尘暴,可惜非黄金。”

  据气象部门报告,当时的大风有7级左右,恶劣的天气对人们的出行带来诸多不便。

  一个小山村,名字叫做草垛山,位于内蒙古察右中旗辉腾锡勒草原深处,值得一提的是当北京刮起7级大风的时候,这个草垛山村就在风口。

  村长:“我们这儿有句俗语,一年四季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从春天刮到冬天,一年四季就这么天天刮风,一点办法都没有。”

  几乎没有人喜欢这样的大风,因为它成了一个灾难,但是当记者在辉腾锡勒草原采访时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里有一群人对大风情有独钟。

  张剑:“我喜欢风,特别是3级到9级风之间。”

  34岁的张剑是在1999年来到辉腾锡勒的,他冲着大风而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制服风,让风为我所用。

  张剑:“因为我们风电厂吃饭就靠这段风,这段的风力来吃饭,所以这种风对我来说越多越好。”

  张剑所说的风电厂,是我国北方风力发电的起源地,1999年,28岁的张剑出任辉腾锡勒风电厂厂长,带着26个人,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干就是8年。

  张剑:“这是可再生能源,因为咱们的风能资源在内蒙地区来说是非常丰富的,它每年可以利用的风能整个在全国来说都是名列前茅的。”

  张剑和他的26个同事生活得很艰苦,工作中最大的乐趣就是检修风车时,驾驶着汽车在草原上驰骋,这就是风车,从地面到最高处正好是100米,相当于普通楼房33层高,风力发电就是从最顶端的风轮开始的。

  张剑:“这个就是我们所说的风轮,它吸收风能,通过这个齿轮箱转换为机械能,再到这个发电机转换成电能。”

  张剑告诉记者,风车的作用之大让人无法预想,1996年,辉腾锡勒风电厂在这里建成第一个风力发电机,如今,这片草原上每天有近100台风力发电机在不间断地转动,它们一年的发电量已经达到1亿3千度电左右,完全可以满足一个中型城市一个月的用电量。

  张剑:“就咱们用一个普通居民用电,一个月可能用100度电,我们这个就可以供130万户居民用一个月的电,要是按一家三口的算,就在300万左右,300万人口一个月的生活用电,可以解决。”

  在一片蒙古包前记者看到一个小风车,工人们说,这是早在50年前,当地村民使用的最古老的风力发电机。

  “同时供一个电视机和一个照明,仅此而已,它就是能量非常小。”

  辉腾锡勒的风力发电,带来的不仅仅是变风为电,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还让这个远离人群的村庄发生着变化,风电厂没来之前,这里没有路通向外面,偶尔有辆车来村里人都会觉得很希罕。

  “来了个吊车,让我们一伙人都在看,啥家伙这轱辘这么多呢,都没见过这个东西。”

  风能成了一种时尚,一个风景,一个个白色风车出现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当地农牧民利用风车和无垠的草原兴起了一个新的产业。

  “原来我们的旅游点只有一家,现在从这个风机,现在有个13、14家旅游点,旅游点开完了以后,我们村的牧民,我们家家赶着马车去拉客人,一年也能挣个四五千块钱拉马车。”

  董国胜是草垛山村的村民,如今他是村民最羡慕的人,风电厂建在他们村子之后,也向很多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

  如今董国胜已经成为辉腾锡勒风电厂检修班主检,每年可以领到一万六千元钱的工资。

  “一个普通农民,现在搞到高科技的技术,对吧,干的都是高科技。”

  绿化沙漠带来商机

  内蒙古通过发展风力发电,把让人头疼的大风变成了可再生的电力资源,在内蒙古,像这样从沙漠中开发出的新资源还有很多。我现在给大家看一样东西,这是一块做家具用的木板,看上去很普通,但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生产这块木板用的木材并不是来自哪个林区,而是来自内蒙古的沙漠。我们就一起到它的产地去看看。

  这是鄂尔多斯市的一个小村庄,由于这里处于沙漠的腹地,常年干旱,水,成了人们朝思暮想的期盼,于是先人为这个村子起了一个和水有关的名字:泊江海。

  77岁高龄的徐满友和老伴儿一直生活在泊江海,但是大半辈子过去了,泊江海还是一片黄色,非但如此,浩瀚无垠的沙漠好像一直与人作对,遇到刮风的时候,卷起的黄沙更是铺天盖地。

  “哎呀,以前很严重,刮的,门推也推不起来啊,刮的。”

  一些没有人住的地方,就是泊江海很多村民的家,由于沙漠的面积越来越扩大,人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家园,沙进人退在泊江海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就是沙往前拱一点,我们往后退一点。”

  为了防风固沙,人们想尽办法,如何治理沙漠成了人们的一块心病。上个世纪90年代初,鄂尔多斯市政府号召当地的老百姓种沙柳,沙漠从此开始有了绿色,而就在这时人们突然发现,小小的沙柳却隐藏着巨大的商机,首当其冲的就是木板加工企业。

  “你像大的一些大径木,杨树、柳树,它要如果砍伐掉以后,它是在三年、五年之内再长不起来的,但沙柳它和这些树种都不一样,它的生长周期很快。”

  沙柳有着极为特殊的生长特点,必须在第三年的时候及时平茬,把长大的沙柳砍掉,根本不用再管它,新的沙柳很快就能长出来,就这样,既经济又环保的沙柳一下子打开了人们的视野。

  厂长:“做家具、装修、包装,现在在市场这几块使用的主要还是纤维板,你比如像是茶叶包装、酒的包装,还有一些其它礼品的包装,全部是中密度纤维板。”

  由于市场上对沙柳制成的板材需求量越来越大,所以企业就要大量从农民手中收购沙柳,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很多企业开始和农民签订合同,以每吨240元钱的价格收购沙柳。

  “板厂这个收沙柳,社员就卖沙柳就见着盼望了,就是这是能卖了钱了吧,这就大量种树,年年栽,有空地就栽。”

  宏业人造板厂是建在泊江海的一家民营企业,每年的产量是8到10万立方米,需要12吨左右的沙柳作为原料,这样一来,群众种沙柳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泊江海记者看到,过去无垠的沙漠已经开始被这些成片的沙柳所覆盖,在企业周边方圆100公里的农户,卖沙柳成了很多农户家庭最主要的收入。

  “就是卖沙柳,一年就是,一年平常也只能卖到3万来块钱。”

  采访时记者看到,沙柳产业的出现,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生活水平,还大大提高了治沙的速度。

  “我们也统计过,像现在跟我们打交道的农牧民已经达到300多个自然村,两万多农户,所以我们的也没有什么固定的合作模式,因为沙柳能给农民带来经济效益,农民种植沙柳,包括砍伐沙柳,他的积极性是自发的,不需要我们再去做什么工作了。”

  [1]  [2]  [下一页]

 
编辑:李淑国】
:::相 关 报 道:::
·"黑白"内蒙古"扬煤吐气" 对经济拉动不容忽视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年专场文艺晚会在京举行
·内蒙古中小学生将获得“每天一元”生活费补贴
·内蒙古步入“又好又快”发展之路 地区特色鲜明
 


  打印稿件


 
[每 日 更 新]
- 中国赴日留学人员人数累计达到九十万人
- 台"陆委会"副主委:江陈会对两岸关系具重要意义
- 大陆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抵台湾 参加学术研讨会
- 国产新舟60支线飞机成功首航 飞行平稳噪音不大
- 阿利耶夫再次当选阿塞拜疆总统 得票率为88.73%
- 九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绑架 大使馆启动应急机制
- 证监会:城商行等三类企业暂停上市的说法不准确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