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巨额外储如何用?专家:外储民间化未到时机(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中国巨额外储如何用?专家:外储民间化未到时机(3)
2009年03月17日 09:03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管理方式三辩

  最佳用途

  支持人民币国际化

  目前情况下,中国外汇储备只有一种用途不但不会遭受损失,还会带来巨大的长远利益,那就是支持人民币尽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中国外储规模并不算大

  表面上,我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相对较大,但是我国外汇资产并不算多,主要是居民的外汇资产不多。由于人民币尚不可兑换,我国的外汇储备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外汇资产。截至2008年末,我国外汇存款1791亿美元,其中居民外汇存款529亿美元,加上外汇储备1.95万亿美元,我国总体外汇资产为2.13万亿美元,相当于我国GDP的50.7%。

  与同样以制造业为主的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较,中国外汇储备与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相对较低。

  以中国周边的日本、韩国和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截至2008年末情况为例,作如下比较。

  日本官方外汇储备约为1.1万亿美元,进口7638亿美元,短期外债1.2万亿美元。日本有非日元外汇存款5.2万亿美元,其中居民非日元外汇存款3.64万亿美元,同时日本有海外资产5.36万亿美元,其中居民持有海外资产1.84万亿美元,企业持有海外资产1.3万亿美元,国际投资净头寸2.2万亿美元。如此相加,即使以最低线的外汇储备、居民非日元外汇存款、居民持有海外资产三项计,日本拥有外汇资产约达6.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同期日本GDP的133%。

  以此类推,根据相关数据,我国香港地区拥有外汇资产1.1122万亿美元,是其GDP的517%。我国台湾地区拥有外汇资产5411亿美元,是台湾GDP的138%。韩国拥有外汇资产3645亿美元,是韩国GDP的38%。

  可以看出,韩国的外汇资产总体比例比较低,这也解释了韩元在危机和外资流动变化时波动比较大的一个原因。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韩元多次波动,今年以来,韩元已经又继续贬值了20%。

  综上,从我国经济金融的改革和发展看,考虑我国未来4年保持8%的GDP增长速度,不考虑汇率变动,则2012年我国GDP可达5.7万亿美元。假设我国外汇资产占我国GDP的比重为较低的50%-70%,中国经济则需要保有约2.8万亿至4万亿美元左右的外汇资产。

  支持人民币走出国门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虽不能很快动摇美元在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主地位,但却给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其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世界金融体系急切期待一个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货币加入到国际货币体系中来,中国的人民币无疑是众望所归。

  我国有近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规模,足以支持至少12万亿的人民币走出国门。目前全球国际货币总储备规模大约为7万亿美元,以此计算,人民币有近30%的国际储备货币的空间。如果现在轻易动用这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使其在不当经营中折损,人民币的国际空间就会因此而大幅度缩小。

  目前看,人民币周边化、区域化的进程已经展开,人民币国际化也已渐成趋势,即使按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6%的现实比重计算,中国的经济实力亦足以支持占全球国际货币总储备6%-10%的人民币国际化率,也即人民币国际化的规模应该为4200亿-7000亿美元,以美元兑人民币1:7的汇率水平计算,大约有3万亿-5万亿元的人民币能够走向国际。这笔人民币出境成为国际货币,是需要较大规模的外汇储备以确保其突然全部回流时的汇率稳定的,也就是说,当人民币汇率大幅下跌时,抛售外汇储备中的美元、欧元等资产,以保证人民币汇率不会被摧垮,从而增强已出境的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中的地位,这一职能是中国外汇储备最神圣的职责。

  显然,用外汇储备买到人民币的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并支撑其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无疑是中国外汇储备最有效、最具长远战略的使用方式。

  这里,有前西德马克国际化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当年的德国就是凭借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作为平准基金,使得前西德马克从战后占国际储备货币比例为0,发展到占国际总储备货币18%的比例。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前西德马克作为支撑,欧元能够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因为构成欧元的其他货币,包括法国法郎、西班牙比索等,加在一起也不足国际储备货币的2%。(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孙时联)

【编辑:蓝玉贵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