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卡遭遇疯狂克隆 缺乏防伪标识专家难分真假(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购物卡遭遇疯狂克隆 缺乏防伪标识专家难分真假(2)
2009年08月13日 14:06 来源:新闻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记者调查

  克隆条形码重制覆盖膜,购物卡诈骗“花头”多

  据了解,本市近年来已发生多起类似通过购物卡实施诈骗的案例。除了将卡“克隆”出和真卡一模一样的假卡外,购物卡诈骗还有哪些“花头经”?记者采访发现,尽管手法各有不同,但购物卡防伪措施相对薄弱却是这些诈骗案件发生的共同原因之一。

  骗术一:密码保护膜刮开后再复原

  市民顾阿姨从“黄牛”姚某手里买下75张某超市购物卡,总面值达1.84万元,付款前,她特地打电话确认了卡内金额与姚某所述一致。可短短1小时后,顾阿姨拿着卡到一家卡类收购公司准备“验明正身”时,刚刚到手的75张卡中,竟有26张卡余额为零。这些购物卡看上去都完好无损,为何短短一小时内竟有26张卡变成零金额?姚某被警方抓获后承认,是他在密码保护膜上做了手脚。

  原来,这种购物卡只需密码,即可在网上和手机上进行转账操作,十分便利。姚某此前购得这批购物卡后,先将密码保护膜刮掉并一一记下每张卡的密码,然后到外地重新贴上一层“密码保护膜”,再将这些购物卡打折出售。

  成交后,姚某马上进行手机转账,把钱转入自己事先准备好的卡内,这些钱便又回了姚某的手上。

  骗术二:强光灯照射密码清晰可见

  今年1月,被害人曹某以9.75折的优惠价从一个自称“小王”的男子处购得100张面额为1000元的购物卡,可事后发现其中89张卡内资金竟为零,8.9万元不翼而飞。

  据曹某介绍,他已是“小王”的熟客,买卡时只刮开了其中几张卡密码进行验证。事后警方调查发现,自去年11月起,“小王”已在本市多家超市购买了总价值达几十万元的购物卡。

  今年6月,警方将逃往天津宝坻的本姓周的“小王”捉拿归案。据周某交代,去年底他发现用强光灯照射某知名企业购物卡的密码条可看到保护层下的密码,便萌生了作案念头。为骗取信任,他多次以原价从超市卖场购入一批购物卡,再以9.6折或9.7折的价格亏本卖给他人,每次交易额都达几万元。

  待时机成熟,周某一次性购入250张总价值为25万元的购物卡,另有10张空卡,并记下所有卡号和密码伺机作案。案发当天,周某找到曹某,以9.75折的价格卖给其100张购物卡。事后,周立即用事先取得的卡号和密码,将资金转入准备好的空卡内,获得赃款8.9万元。得手后,周某又故伎重演,将100张购物卡卖给张某,以同样方式窃得9.1万元。

  骗术三:谎称卡号末尾是储值数额

  日前,家住宛平南路的陆阿姨前往超市附近找“黄牛”套现消费卡,一不小心就被黄牛“坑”掉了六百多元。

  陆阿姨的女儿送给她两张某超市的购物卡。这天她正好路过超市门口,一名“黄牛”向她搭讪,称可以退卡,并给出陆阿姨八五折的收购价格。随后这名黄牛煞有介事地告诉陆阿姨,卡号尾数是2就说明面值是200元,两张卡一共400元,八五折就是340元。

  拿着这些钱回家后,陆阿姨和女儿通了电话,才知道这两张卡的面额实际上都是500元。

  据了解,这样的手法主要针对老年人。记者从一些发卡超市了解到,有的购物卡能从卡号中看出面值,有的则需打电话或现场拉卡查询,但无论金额多少,这些卡从外观看来都是一模一样。

【编辑:李妍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