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地方债:硬扛还是巧解 (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巨额地方债:硬扛还是巧解 (3)

2010年06月29日 08:00 来源:国际金融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奚君羊:仅从目前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地方负债数额在GDP、与地方政府收入中所占比重已经很高,因此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我们要对未来负债的增速进行有效控制。如果任由其发展,债权人难以回收债务,进而牵连至各个环节,最终导致风险向整个社会蔓延。拿银行来说,单个银行的风险,有可能积聚成有规模的金融风险,最终可能引发债务危机。

  当然,我国现在还未到债务危机的程度,因为债务危机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积累时间,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我国现在是2009年的突发性增长,风险总体可控,必须引起注意。

  宋颂兴:风险目前可控。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的地方债和西方存在一定差别。西方负债用在社会福利等方面,而我国地方政府的许多债务,比如城际交通、桥梁等都形成相应的资产,这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政府负债的压力,但具体还要看项目是否优质。

  事实上,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靠投资驱动。如果投资过度,地方政府突然没有举债能力,不能投资,将对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影响。而如果造成银行产生不良资产,那么金融能力降低将对整个国家影响更大。

  求助“第三方”

  国家审计署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对地方财政的管理,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防范财政潜在风险;在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底数的情况下,制定逐步清理化解逾期债务方案,落实偿债责任,有效管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增量债务,防范金融风险向财政转移;清理整合现有融资平台公司,加强地方政府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集中统一管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的设立、经营和筹资行为。

  宋颂兴:日前国家已采取清理控制措施,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关键,就是让市场化手段支持城市经济发展,政府投资应逐步退出。这就意味着要适当引入民间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不仅民间资本能够获得一定回报,而且也能够扩大地方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

  崔新生:从长远来看,地方债务最终可能得到豁免。各地方的具体债务数据或许存在偏差,但还是有不少地方政府还不了,而且放贷也是有周期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建立第三方公共财政制度,即在政府财政之外、连接政府与市场间的一种集公共财政与市场投融资功能于一体的集合制度,也是弥合中央财政、地方财政、社会三方投资集合机制。另一方面,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政府投资力度并未明显萎缩的情况下,民间丰厚的资本也是可以利用的对象,这同时也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斟酌,并制定相关的准入和配套措施。

  华民:要解决这个问题,中央要给予地方政府稳定的财权;财政必须公开化,加大对地方融资的审核和监督;地方政府应减少转移支付以及在产业方面的投资,将资金多用于加强生产能力、改善条件等的基础设施建设。

  奚君羊:对地方政府融资权限、途径进行梳理;增加地方政府融资的透明度,数额、途径公开化,杜绝严重的负债风险产生;设立信贷预警治标,将负债与收入、GDP进行关联,当接近危机指标时预警以引起警示,尽量想办法禁止进一步恶化。(见习记者 陈偲 黄烨)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