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妇血泪之地捐赠风波:应“慷慨”还是重私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慰安妇血泪之地捐赠风波:应“慷慨”还是重私权

2010年07月20日 10:35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右一为朴永心。2003年,80余岁的她到董家沟慰安所进行了指认。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龙陵慰安所捐赠风波背后

  正当南京利济巷 “慰安所”遗址惨遭拆迁、有识之士奔走抗争并称赞云南龙陵为保护慰安所遗址所表现出的担当和奉献时,这所松山战役旧址之一的董家沟慰安所旧址,却因产权纠纷扯上了官司。

  几年前,董家大院被捐给政府,经过修缮,将建立起世界上继东京、韩国、上海之后的第四所慰安妇制度罪恶展览馆,也将是世界上第一所在原址上建立的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

  还未开馆,部分董家后人站出来说话:捐赠时未征求他们的意见,要索赔25万元的继承份额。“整个大院800多平方米,单是地价就值150万,更别说它的文物价值、旅游经济价值。”

  有人责难:面对这样一个背负着国耻家恨的重要罪证,为什么不能表现得慷慨一些?有人支持:这是建立公民社会应有的私权意识。

  “很难评论对错,这些价值观的汇聚交融,也许更体现一点:慰安妇血泪斑斑的悲惨遭遇,日军在滇西犯下的种种罪行,远征军的抗战功绩,正被人们一点点认知和重视。” 著名历史学家苏智良说。此外,该展览馆由中宣部直接投资200万修缮,它也是国内第一个由官方设立的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以往主要靠民间推动的慰安妇制度罪行声讨,现在政府开始重视了。”

  官司

  2005年,3位老人将董家大院无偿捐献给龙陵县政府。次年,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风雨董家大院

  鞭炮声响起来,董家沟28号人山人海,有踩高跷的、有舞狮子的,看热闹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龙陵县4大民间豪宅之一的董家大院建成了。这是在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董桂鹤的大哥董元乾刚满1岁,母亲番石玉抱着他从缅甸回来庆祝。

  89年后,在烟雨蒙蒙中,记者走进这所大院。这是民国时期“走马串角楼四合院”特色民居,占地842平方米,建筑面积367平方米,全院有大小房间30间。天井石板上的青苔诉说着它的沧桑和那段屈辱的历史。

  大院系董桂鹤的爷爷董从龙、董腾龙兄弟俩用在缅甸做茶叶生意挣来的钱所建,董家数十口人在大院里生活、繁衍。直到1942年,日军侵占龙陵,董家人被迫逃离,大院被强占为臭名昭著的日军“慰安所”。

  与此同时,缅甸全境已经沦入日本人之手。还在缅甸做生意的番石玉和丈夫只好带着4个儿子和4岁的小女儿董桂鹤,骑了4匹马,逃回国。本想回龙陵老家,但路上听说家乡有日本兵,只好转道去了距龙陵60多公里的象达。

  1945年1月,日军被赶出龙陵,董桂鹤和部分亲人得以回到董家大院。随后,这个家族大部分人陆续去了缅甸谋生。直到1982年,番石玉离开人世时,大院里只有女儿董桂鹤一家。因这是“不齿事件”发生地,心有忌讳,董桂鹤一家在老宅旁建了自己的房子,于1990年搬出。此后,人去楼空的董家大院渐渐荒废了。

  据董家家谱显示,目前,董家健在的元字辈,仅有董腾龙的孙子董元振(定居缅甸)、董从龙的孙子董元信(定居美国)和孙女董桂鹤。2005年,3位老人将董家大院无偿捐献给龙陵县政府。次年,它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8年11月,龙陵县政府向中宣部申请到200万元专项资金,修缮董家大院,欲将其建成慰安妇制度罪行展览馆。

  老宅最好的归宿

  董桂鹤说,当时捐赠时,就知道要建成展览馆,“这也是我们希望的,让政府保护起来。”“我认为,国家修缮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警示后代,是件利国、利民、利董家的事。这样,也算董家对国家、社会的一种贡献。”

  2009年,正当董家大院修缮工作如火如荼进行时,董家另一个后人董淑静以强硬的态度站出来,称她是继承人之一,当时捐赠时并没有征求她的意见,伤害了她的感情,也侵犯了她的合法权益。

  董淑静是董桂鹤的大哥董元乾的女儿,1949年4月在董家大院出生。她满4个月时,父亲就去了缅甸谋生,6岁时,母亲杨兆兰也去缅甸寻找丈夫。此后,只有董淑静和姑姑、奶奶住在老宅,相依为命。她们将多余的房屋出租,每间房每月1元的租金。“整个大院住着二十几号人,老老少少都有。也有政府安排的五保户,免费住。”偶尔也有人说,这个房子住过日本人、死过人,特别是水井里死过很多人,但董淑静觉得离这一切很远,并不害怕和忌讳,也喝井里的水。

  1974年,结婚后的董淑静离开董家大院。“我总是经常回去看望奶奶。”她说,姑姑董桂鹤考上保山师范后,就离开家,在外地读书、教书,多年后才调回龙陵,这期间,赡养、照顾奶奶的重任就落在她肩上,也多次出钱维修过董家老宅。“我只是气不过,我这么一个董家后人,就住在政府门口,为什么捐赠时就不来问问我的意见?”“到现在,我还有一些私物留在老宅呢!”在向各级部门反映均未获得满意答复的情形下,董淑静将姑姑告上了法庭。

  “不管她怎么告也告不倒我,政府会为我们做主。我们是无偿捐赠,问心无愧”,董桂鹤说,“现在(的状态),是这个房子最好的归宿。”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