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少林寺谋求济世度人而非给商业“度”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释永信:少林寺谋求济世度人而非给商业“度”去

2010年08月06日 14:36 来源:新闻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释永信(前排左二)1984年在江西普照寺受具足戒时留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释永信出书回顾30年佛家经历 全部版税慈善捐赠

上海文艺总编辑:释永信出书是为了少林寺的明天

  在《我心中的少林》这本书中,释永信详细讲述了九大围绕他的纷纷扰扰。

  壹 我是怎么会出家的?

  ——最初是听说书听的

  我出生在皖北农村,当地说书的很多,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出家人的生活,我就想,长大了能不能也去出家,像说书人说的那样,过着惬意的生活,云来雾去,像神仙一般。

  我父亲当时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亲一人在家带着五个孩子务农。我排行老三。家里当时是商品粮户口(意为“非农户口”),上学、找工作都不成问题。不过,16岁那年,我还是选择了出家。 1981年,过完年之后我趁着家人外出,拿了点钱和几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当年的住持行正长老。老方丈简单地问了我一些家庭情况,我说,我是农村出来的,什么活都会干,也不怕吃苦。行正长老听了点点头,说我“很有佛缘”,就同意接收我当弟子,但要我回家去开介绍信。

  当年的少林寺,刚经历十年浩劫,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20多个僧人,再加28亩薄地,连口粮都不够吃,早晚两顿玉米糊糊,仅中午一顿馒头,且限每人两个。许多人以为我当年出家是为了能吃饱饭,其实,当时寺院的生活,比起安徽老家差远了,更与我心目中的寺院形象相去甚远,但即便如此,我总能感觉到,少林寺的灵气还在。

  在皈依仪式上,行正大和尚正式收徒,赐法号“永信”。多少年后我才知道,当时的僧人平时连僧衣都不能穿,还能收徒弟吗?师父能收我为徒,承担了很大的风险。也正因如此,我更坚定了自己献身佛教、承继师业的信念。

  在庙里,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当保管……我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赞许,更是获得行正住持的喜爱。

  贰 师父是怎么教我做人的?

  ——出差宁可住澡堂睡火车站

  1951年到1987年,少林寺最困难的几十年,是行正方丈带领着大家度过的。没有师父的言传身教,也不会有我的今天。

  师父6岁出家,9岁双目基本失明,对面坐着个人,只能看到个大概的轮廓,但师父的记忆力和心算能力过人。当年公社生产队分东西的时候,往往把他请去,因为别人打算盘,还没他心算快。我经常跟师父出差办事,回来向他报账,还没报完,师父已经算出来了:花了多少,还剩多少,几毛几分,都能说得清清楚楚。

  当时寺院经济困难,方丈去登封县城,三角五分的车票也舍不得花,一大早爬上少林寺周边拉水泥、拉砖的货车上路。到了出差地,我们经常睡澡堂子,去晚了,连澡堂子都住不上,就直接在火车站的躺椅上睡。

  当年,北京的中国佛协对面有家澡堂子,连洗澡加睡觉总共才一块钱,师父去北京,都是住在那里,连澡堂子的工作人员都和我师父熟悉了。 1985年,少林寺有了门票收入,没想到老方丈还是要去找澡堂子,为了能让师父去住旅馆,我只好对师父说那家澡堂子已经拆了,师父这才开始去住旅馆,而那时少林寺每年已经有十几万的收入了。

  为了少林寺的恢复和发展,师父他什么都不怕。寺庙里的老人说,当年有人要把塔林炸掉,他第一个站出来,大声说道:“若要炸塔林,先把我炸了。 ”结果,把对方吓跑了。谁能想象,少林寺的壁画、经书、佛像、塔林,都是双目几近失明的老方丈拼了命保护下来的?没有他,少林寺的历史可能就会断代。

  师父不仅教我怎样吃苦,怎样做人,他的一举一动更让我感悟到,唯有发展,才有地位,才有影响,才配得上少林寺这个佛教圣地、禅宗祖庭的称号。我今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师父的遗愿。少林寺已走过了1500年,今后的发展,也不会平平坦坦,但只要想到师父为了少林寺的振兴,他可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我还怕什么?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