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圆明园是民族苦难“纪念碑” 强烈反对修复(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专家:圆明园是民族苦难“纪念碑” 强烈反对修复(2)

2010年09月29日 15:27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英法联军之前,清朝在威胁下已经接受英方的“修约”。所谓“修约”,事实上是《南京条约》十几年之后,英国想增加利益条款。清廷虽不愿意,也无可奈何。但问题出在如何进京换约,英方不肯接受清政府指定的进京路线,而且还要求几千兵马同行,当然会引起咸丰皇帝的疑虑,因而和战不决,和议的价码节节升高, 最后还是以战决胜。法国因传教士命案而与英国联手,好像是偶然,其实不过是借口而已,如果没有巨大的利益可得,不可能为一件偶发的命案而劳师动众。中国的再次屈辱是军事科技落后的必然结果。

  吴子桐:额尔金一定要烧毁圆明园,是否也有一些偶然性的因素,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悲剧发生?

  叶廷芳: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必然的,但圆明园的被毁是偶然的。两次导致严重后果的偶然性“走火”都发生在一个人物身上,即有皇亲身份的军事重臣僧格林沁。此人有勇无谋,无视国际惯例,先后两次耍小计谋而误大事。一次是1859年6月,英法联军在舰队护卫下准备来天津就《天津条约》换约。僧格林沁在大沽一带伪装埋伏,诱使英法联军放心上岸,然后给予突然袭击,击毙对方400多人,加上法国一位传教士被杀害,致使英法联军增派两万远征军前来讨伐。僧格林沁则恃上次胜利而轻敌,而不虑双方武器悬殊。在八里桥决战大败后,英法联军派巴夏礼为使者,率38人举着白旗前往清军营地谈判。但僧格林沁这次又公然不顾“两军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竟然将他们扣为人质,而且关进圆明园内的大牢,进行残酷的肉体摧残和虐待,最后只有一小半即19人活着被放回。这引起英法联军不可遏止的暴怒,决心毁掉中国皇帝的这个享乐窝,给予皇帝一个永劫不复的伤痛!我相信,假如京津地区的统帅不是这个鲁莽的僧格林沁,后果不会是这样。这是内因引发的灾难。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的最后一次军事行动,除了报复大沽遭袭的一箭之仇外,它的直接目标,根据英国女王和法国皇帝的谕令是两个:一是迫使清政府兑现《天津条约》的换约义务;另一个是迫使清政府接受英法两国向北京长期派驻使节的要求。鉴于当时太平天国起义,英法统治者当时也不愿意推翻清政府,明令不准他们的军队攻击皇帝的宫廷,也没有指示他们烧毁圆明园的计划。所以如果没有人质事件使额尔金和他的主子失去理性,圆明园是不会毁灭的。但额尔金也没有充分理由利用人质事件为自己的滔天罪行辩护,因为他代表的是他的国家的侵略军的行为:没有英法联军的入侵,就不会有大沽口炮战,也不会有八里桥战役及其引起的人质事件。再说,任何皇家建筑是公认的国家财产,当时中英和中法并没有进入正式交战状态,英法军队大规模的抢劫和焚烧是史无前例的,即使“二战”末期美英联军为报复德国而大规模轰炸的时候,每个飞行员都带着长长的一串被保护目标的清单。因此额尔金将永远站在历史的审判席上。

  汪荣祖:事实上,当时尚未换约,没有履行条约的问题,英国人为换约不遵守清廷指定的路线,强要选择经过大沽炮台的路,而且还要带大批军队同行,不仅是“失礼”而且也不符近代国际关系的准则。英国征服了印度,但是征服整个中国并不容易。清帝国毕竟从中央到地方仍有完整的政治结构,整个征服,谈何容易?就是19世纪末的“瓜分中国”,最后也未完全得逞。据我的观察,英法得到经济利益后,急着签约撤兵,因严冬即至,补给困难,旷时日久,可能生变。恭亲王也急着想要外国军队撤走,不惜答应任何条件,连原不相干的沙俄也获得大块土地。

  当和谈最后破裂时,巴夏礼为首的代表们想逃跑才被抓当人质,抓人质在西方也是常见的事。在西方人眼里,中国监狱是很不人道的,虐待俘虏的确也是常有的事,所以要治外法权。但洋人不能有双重标准,英法联军也抓了通州县丞,而且死在他们的狱中,更不必说联军对无辜百姓的不人道待遇。李慈铭在北京目击联军虐待中国妇女,吴可读日记中也有记载。战争毕竟是野蛮的,但野蛮不是你的或他的,而是双方的。

  我认为所谓虐待俘虏激怒英国,只是火上加油,并不是火烧圆明园的最主要原因,因额尔金发现咸丰皇帝如此珍爱圆明园,他白纸黑字明言,他烧圆明园就是要使中国皇帝感到痛。我觉得还有一层原因,因在烧毁之前已把园内最好的东西抢劫一空,一把火烧了,使被抢的珍宝无法追索,未尝不是一种灭迹的行为。

  吴子桐:法国著名作家、报人、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2003年推出法文版《1860:圆明园大劫难》一书,一时间在西方引起轰动。二位对于这本书作何评价?

  叶廷芳:布立塞这本书是比较严肃、客观的,他运用了很多西方人写的著作,包括多位亲历者、目击者写的纪实材料,颇为可贵。只是我感到他似乎较明显站在法国立场,尽量减轻法国责任,把责任推到英国人身上,说法国仅仅是为一位传教士被杀报仇,恐有偏袒的嫌疑。10月17日英国使臣兼联军总司令额尔金向咸丰皇帝发出纵火的最后通牒,必定是取得法国同意的。回国后,法国军队也像英国军队一样,挑选出上千件抢来的珍宝送给法国皇帝和皇后。

  不过总的说来这本书是值得肯定的,反响也不错。他尽可能摆出他掌握的事件的全部真相,是非曲直让读者去评说,他自己没有作多少分析和评论。此外他也认为焚烧圆明园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这一判断是对的。上届法国总统希拉克也很推崇这本书。书中披露了不少鲜为人知的事情,特别是人质事件的内幕、无耻而傲慢的额尔金率侵略军开进北京城那种趾高气扬的威风、街道两旁同胞们那种麻木的“看客”的表情以及那破烂的房舍与肮脏的街道,确实令人感慨唏嘘,启人自省。特别是最后签字时侵略者要什么给什么,甚至连两万侵略军的军费共50万两银子也要中方赔偿,这实在太耻辱了!

  汪荣祖:布立赛的这本书是目前叙述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抢劫与烧毁圆明园最详尽的一本书,颇有参考价值。我同意叶先生所说,作者是法国人,不免偏袒法国。公平地说,抢劫是英法一起干的,不必分先后轻重。法国人的确不赞成烧圆明园, 因认为不应用暴力来对付一座和平的皇家园林;不过,又说要烧的话,应该烧紫禁城里的皇宫,因那是中国发号施令的中心。所以雨果说得对,英法是两个强盗。烧皇宫还是烧圆明园只是两个强盗之间的争辩而已。恭亲王在火烧圆明园之前已经完全屈服了,并一再请求额尔金别烧,反而增加额尔金烧毁圆明园的兴趣。这位作者觉得火烧圆明园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已经不容易。从前以及现在仍有不少中外人士认为圆明园是皇家的园子,干老百姓何事?他们忽略了圆明园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实质文化的呈现,而一个文化在暴力下消失,不仅中国人要关切,全世界爱好文化的人都应该关切。对中国人而言,圆明园被外力摧毁当然是一国耻,以此激励民族感情也无可厚非。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