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巴尔加斯•略萨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略谈巴尔加斯•略萨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

2010年10月22日 19:0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贫穷,就是因为贫穷(节录)

  ——略谈巴尔加斯•略萨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

  尹承东

  在中国,如果谁不知道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那即可说他就不了解拉丁美洲文学,因为略萨跟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一样,是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拉丁美洲“文学爆炸”以来,被我国“跟踪”翻译的作家,即他的每本新作一问世,很快就会被译成中文出版,从无遗漏,有些作品还被多家出版社一版再版。而且,还在上世纪末,他跟另一位拉丁美洲文学大师、阿根廷的博尔赫斯的全集就都在我国出版了。在这一点上,他超越了拉美的一号作家马尔克斯。马尔克斯于二〇〇六年宣布封笔,略萨则至今笔耕不辍。他认为“作家要通过他的作品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否则“他还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坐下来变成了一尊雕像”。他可“不想这样做。”他的宣言是当上帝让死神把他拉走的时候,“那时我正在企图学汉语,但是也还在出版我自己的书”。这里他又胜了马尔克斯一筹。而马尔克斯非但迟迟不把自己著作的版权卖给中国,而且对中国出版界还百般刁难,略萨则在版权方面与中国进行了良好的合作,甚至赠送某些著作的版权,这又是他们的一大不同点。

  我喜欢略萨,在我的脑子里,略萨的作品永远像清晨的露珠那样晶莹诱人,像小溪的淙淙流水一般悦耳动听,虽是小说,读来却犹如在欣赏优美的散文和抒情诗。而且,说来我跟略萨还有着较深缘分:还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就同北京大学教授赵德明先生等人合作把他的《胡莉娅姨妈和作家》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引起了中国翻译界和创作界对他的注意;我是中国第一个于一九八四年秋天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会见略萨的西班牙文翻译工作者;一九八七年我去玻利维亚,有幸在拉巴斯见到了略萨的姨妈、第一任妻子胡莉娅,她把她写的关于她跟略萨爱情生活的《胡莉娅姨妈和作家》的姊妹篇《作家和胡莉娅姨妈》一书送给我,让我译成了中文;一九九二年略萨携全家来中国访问,他特意约我和赵德明教授在北京王府井饭店进行了长谈;后来我又翻译了略萨全部青少年时代的作品,时而同他也有些联系。

  近些年,由于年事已高,已不再想翻译东西,所以同略萨的联系也就断了。不想去年突然接到老朋友章祖德先生的电话,他转达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的意思,要我翻译略萨的新作《坏女孩的恶作剧》。几经犹豫,最后想到是略萨的作品,而且是被评论家称之为“略萨所有作品中最妙趣横生、激情四射、撼人心弦的一部长篇小说”的作品,又兼出于对这位一向对中国友好的作家的一种仰慕和友情,还是接受了。

  《坏女孩的恶作剧》写的是一个自幼就把金钱看成是唯一幸福的女孩和一个胸无大志、“只要能移居巴黎、有一份工作”就一切满足的平庸的翻译工作者里卡多(被称为好男孩)苦恋一生的故事。这个故事从两个人幼年在秘鲁的利马相遇写起,继而写到他们在巴黎的青年时期的偶然重逢、热恋与痛苦的别离、在伦敦的中年时期重新相遇与爱得死去话来、在日本的奇遇,直至这场爱情凄凄惨惨最后结束于在马德里的老年时期。时间跨度整整四十年。正如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说,他的每一篇作品都带有自传成分,而我认为略萨的这部新作更是带有浓重的自传色彩。略萨自己就说:“这个历程的确是我自传的一部分。我通过回忆来讲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利马、六十年代的巴黎、七十年代的伦敦和八十年代的马德里。自传成分出现在故事发展的所有舞台、环境和框架之中。”所以,读这部著作,你始终都会觉得是略萨坐在你的面前,以一个爱情故事为主线,将他的亲历亲闻娓娓道来:五十年代秘鲁的贫困、落后与封闭,那个被分割锝七零八落的国家,但那也是一个非常单纯、习俗极度健康、淳朴而特别令人怀念的世界;巴黎六十年代成为所有意识形态的中心,国际革命联络中心,特别是它扮演了一个往古巴、中国、苏联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送秘鲁的左派革命运动游击队员接训练的转运站的脚色;七十年代新潮伦敦的嬉皮士运动从夫妇之间一生都没见过对方裸体的保守社会一夜之间跨到绝对的性自由、吸毒、致幻泛滥和赛马成为达官贵人的最高时尚的天地。“在伦敦思想观念完全被吸毒和服装革命的神话所代替了”。“这是一场美学革命,包括服饰、音乐、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是一场无可争议的导致风俗习惯得以解放的感官革命……它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八十年代的西班牙巨大变革:由一个“独裁统治的乡村式的、土气的、跟第三世界一样的西班牙”,“经过政治变革和民主化,发生了一场极为成功的革命”。所有这一切你都会觉得是真实的,而不是在编故事。这里的人名是真实的,地名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略萨利用这些真实的人名、地名、事件作为架构,以一场缠绵悱恻的爱情作梁檩,靠了他超人的想象力和娴熟的虚构才华构建出了又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文学巨著,再一次显示出他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魅力依然不减。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真实无处不在的特点,略萨也便一改昔日的文风,“远离散文,远离历史小说,又回到了自传体的虚构小说”。这是由于这部小说的主题所决定的。一般而论,爱情小说总是伴随着浪漫情调的神话。而在这部小说中,略萨却企图“探讨一次摆脱总是伴随爱情的所有浪漫情调神话的爱情”。所以他就要总是以叙述来写实,而少有抒情、诗意,结果也就不见了浪漫色彩。略萨自己说:“这是一部很久以前我就想写的小说。是一个爱情故事,一种现代爱情,一种受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条件约束的爱情。这种爱情比起以前文学作品中的浪漫主义爱情要贴近现实得多。”……

参与互动(0)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