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江的“吃品”:“杂吃”南北讲究地道(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黄宗江的“吃品”:“杂吃”南北讲究地道(图)

2010年10月25日 17:15 来源:海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宗江与作者合影

  “杂学大家”

  黄宗江的“吃品”

    文/海南日报记者 战红

  一个多月前,接到外甥女阮丹青的电话,告知大姐夫黄宗江在一次例行的肠镜检查中,发现了早期的肠癌,要做手术。一个快九十岁的人要做大手术,这让我和我先生都捏了一把汗。很快,我们又接到了欢快的丹青的电话告知,大姐夫的手术非常成功,已经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这个消息,让全家族的人都受到了鼓舞,以为大姐夫度过了这一劫难。但不好的消息接踵而至,等到我们赶到北京301医院去探视他时,大姐夫已全身插了管子,陷入深度昏迷之中。终于十月十八日撒手西归。

  黄宗江是我先生的大姐夫。是先生家族最敬重的大姐、已故的阮若珊的丈夫。大姐慈爱善良,一副菩萨模样,而大姐夫则是喜笑由己,怒骂随他,言由心出,决不苟且。

  “吃品”如艺品

  我进夫家门也晚,第一次见到黄宗江时,他已74岁。但他立刻对我这个小弟妹表示了极大的认可,让我的内心深深地感受到了来自长者的温暖。此后,我每次去看他,他都要拉我聊一会儿他的书、他的事,每次电视台有采访他的节目,他都会打来长途电话让我看;每出新书,他都要专门给我寄来一本。可惜我也是少不更事,学识上也是稀松,哪里能理解大姐夫的广博阅历和包罗万象的学识啊!所以,跟大姐夫的交流,我只有悄然聆听从他口里不断抖出的民国逸事、影人旧闻和他的那些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文人大家朋友的名字,而决无半点插嘴的机会。但黄宗江既然在艺坛上以“杂家”著称,他的成就,就不单在演出、写作和戏剧戏曲上,很快,大姐夫就发现,在“吃”的方面,我和他有共同语言。特别是大姐去世的这几年,他声称,只有我最能理解他的胃,并且只有我以实际行动支持他的“好吃”行为。

  黄宗江的“好吃”,在他的圈子里那可是出了大名的。早年他的二女儿就曾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讲黄宗江的吃品、艺品、人品,说了解他的吃品,也就如闻他的艺品,如见他的人品。可见,“好吃”是黄宗江的一大特点。他的“好吃”,可不是像有些精致的有钱人,要吃鱼翅、鲍鱼、大龙虾,什么高级吃什么;也不是像脾胃极佳的小年轻人那样,爆撮一顿烤串、麻小、涮锅子。在吃上的讲究,那是长在他的骨子里的,即使在“文革”时期,他当“反革命”时,也未能“改造”过来。在二女儿阮丹娣的文章里就曾写过他在“文革”时的“吃相”。据老导演严寄洲说,他们在一起当“反革命”时,有一阵子管得有点宽松。他忽然发现黄宗江的上衣口袋里排列了一排小药瓶,就好像是哥萨克的子弹夹。开饭时,面对简陋粗糙的饭菜,只见他掏来掏去,忙得不亦乐乎。原来那些小瓶子里分别装着黄宗江的“武器”:酱油、醋、盐、味精、胡椒面……

  “杂吃”南北 讲究地道

  在黄宗江眼里,吃那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就像他的作品一样,他要求饮食应尽量达到完美的境界,饭菜可以不高级,但一定要有特色,要地道,吃什么菜,就得是什么地方的原味。因此,黄宗江的吃是“杂吃”,并重南北,兼宗中西。不论高级贵贱,只要是保持正宗地道滋味的,他都喜欢吃。为此,我给他送过“白魁老号”的烧饼和白切羊肉、“梅园”的松子奶酪和老满族的奶点心、老北京的焦圈和豆汁。我还从海南给他带过去一种瓶装的萝卜干,也得到了他的好评。至于逢年过节要去看他时给他带的西式糕点,那更是费尽了心思,“新侨三宝乐”面包房的奶油酥卷和起司蛋糕、“友谊商店”的法式长棍和淡奶油、“味多美”新烤的曲奇饼干。这些他都喜欢。

  有一次,他特别给我打电话,让我给他买一种叫“司考斯”的英国松饼,说这种英国式的烧饼他已经很多年没吃过了。我接了命令,跑遍了我知道的西式糕点店,跟店员又是英文又是比划的,谁也弄不清“司考斯”是个什么东西。无奈,我只有每种英式松饼各买两块,外加两罐英国茶奉送上去,勉强交差。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