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文化建设需要改变作为社会发展“短板”的现实

2010年11月08日 11:29 来源:学习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继续深化国有文化企业改革

新形势下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推进新闻出版领域体制创新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用专门的章节,为我国文化未来五年发展提出的明确要求和清晰目标。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已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必将掀起我国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突出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文化大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党的十七大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明确提出了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继2003年、2005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两次专题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后,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专门就文化体制改革发表重要讲话;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又首次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些都在我国文化建设中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认识上去了,行动才能跟进,事业才会有全新的局面。应该说,“十二五”期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正逢其时。

  二、文化建设的作用日益凸现,迫切需要改变我国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短板”现象的现实

  一方面,在当今世界,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相互交融,各个国家都更加注重文化的凝聚力量以及它对经济、政治的协调和促进作用,文化越来越被视作是创意经济的源泉和政治稳定的保证,文化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显突出。另一方面,尽管我国文化建设,纵向比成绩巨大,但横向比,在我国现阶段,相对于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文化建设由于种种原因严重滞后,文化生产力还没有得到充分解放,文化的作用还没有迸发出来,文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低,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还较弱,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符;同时,文化建设在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需求上还有较大差距,文化的凝聚力量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文化正成为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短板”,改变我国文化建设的落后现状,让这一“短板”变长,则是“十二五”期间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开展多年的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建设探索出了新路,为新阶段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条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当今世界文化发展趋势,深刻分析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任务的基础上,继经济改革之后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从2003年开始的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探索出了新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投入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服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面向市场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通过转企改制,增强活力,满足市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那里就有新局面。文化体制改革实践和探索为文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很好的体制机制基础。

  四、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时期文化建设将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方面会有突破。有实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将会脱颖而出,有特色的公益性文化单位将越来越多,非公文化企业将在文化领域具有更好成长性。二是以惠民为重点的文化项目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会有突破。文化建设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欠账较多的局面和状况将会有较大改变,文化建设持续发展的后劲儿将更加强劲。三是文化企业的重组和文化产业的重构会有突破。随着“十二五”期间文化体制改革越来越深化,文化发展的地域壁垒和专业边界将会被逐渐打破,会涌现出一批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全新的板块和模式。四是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会有突破。文化生产的是智力产品,产业发展要依靠产品质量说话,体制机制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创作和生产的繁荣,必然会催生更多的文化精品来满足市场。

  马国仓(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报社代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