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蒙古族学者:契丹语和室韦蒙古言语是一致的(3)

2010年11月16日 14:1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代蒙古语和契丹语大同小异

  蒙古族人和契丹人在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语言方面也如此。

  辽上京即今天的巴林左旗林东镇西南30公里处,有一个袋状山谷,入谷北行至石人沟,沟北山、峦头即是传说中的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疑冢。在辽上京博物馆工作人员张兴国的引导下,记者乘车来到这里。

  登顶极目远眺,整个山谷尽收眼底。谷口两边巨峰耸立,形成天然的山门,岩峰如巨龙昂首。张兴国告诉记者:“那个自然形成的山门即《辽史》所说的‘龙门’,那座山也称为龙门山。”龙门山正对着被契丹人视为圣山的“木叶山”,出兵打仗,议政国家大事前,契丹人都会前来拜祭。据舍丹考证,辽木叶山实有两个,契丹人奇首可汗和可敦的坟墓所在山为“东木叶山”,祖州为“西木叶山”。木叶山汉译为“坟茔山”,蒙古语为“木罕山”。

  每年的三月三日是契丹国俗“陶里桦”。这一天,人们会刻木为兔,然后骑在马上射击。先射中该兔者就是胜利者。输了的要下马跪下来向赢的一方敬酒,胜者在马上饮之。契丹语“陶里桦”的“陶里”汉译为兔,“桦”就是射。舍丹研究发现,这同蒙古语的“陶莱哈日卜夫”是同音同意,毫无差别。

  舍丹认为,蒙古族人和契丹人在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语言方面也如此。在《辽史·国语解》中有50多个词语相同,另外,有10多个名词述语是舍丹自己新发现的契丹语,例如居延、乌罗侯、诺古部等。

  据张兴国说,在太祖陵门外右侧台地遗址上存有龟形碑座一具,此处还曾出土契丹大字残石《辽太祖记功碑》。而在此之前,山中还有一座无首断臂石人半埋土中,专家推测这便是陵前的“石翁仲”。

  太祖陵址东三公里为祖州城遗址,也即奉陵邑。此城是公元927年辽太宗为太祖所建奉陵。沿着新修的水泥台阶拾级而上,便进入遗址内部。夯土砌成的四面城墙还清晰可见,城内建筑遗址密集,用以做根基的石头到处散落,记者随手拾起一块带花纹的石砖,张兴国说:“这就是辽砖。”

  在祖州城遗址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西侧台地上的一座由七块巨大石板砌成的石屋。张兴国说,这个石屋到底是契丹人用来祭祀还是停放尸体的,专家们还在探讨。但是这些石板是怎么搬运过来,又是怎么搭成屋状,却是个更大的谜。

  然而,记者随后在舍丹的这本书中找到一点信息。舍丹认为,巴林左旗石房子就是契丹部族的“瓦里”之所。瓦里,官府名,宫帐,部族皆设之。凡宗室外戚、大臣犯罪者家属都会关押至此。其在蒙古语中称“浩日呼”,汉译为“关押”。舍丹还说,据巴林左旗原畜牧局局长辛宝林讲,这座石房子底下有地下室,因为小牲畜经常掉进摔死,辛宝林曾亲手埋土将其堵上。

  舍丹认为,上述这些词语充分说明蒙古语是契丹语的继续和发展,契丹语言和室韦蒙古的言语是一致的。但不能认为所有的词语都和现代蒙古语一致。但他同时坦承,今日蒙古语和20世纪50年代的蒙古语也有很多差别,尤其是名词述语差别很大。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