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2008:为票房还是为艺术?(组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中国话剧2008:为票房还是为艺术?(组图)
2009年01月05日 11:32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暗杀Q1…GO》
《明》
《德龄与慈禧》
《哈姆雷特1990》
《于无声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008年,中国话剧百年后的起始年,也是令人激动的奥运年,改革开放30年……因了这些元素,北京的戏剧舞台繁花似锦:不同主题的中外艺术节轮番上演,大小剧场排得满满当当,各种剧目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在商业气息日渐浓厚的氛围中,作为一门艺术的话剧在2008年继续向市场靠拢,在市场化的规则下艰难地左突右冲。回首2008,很明显,话剧舞台上艺术与商业的沟壑已经越来越明显,为票房还是为艺术,开始成为困扰更多戏剧工作者的一个问题。

  经典剧作的重现

  2008年或许我们可以将之定义为“经典重现年”,因为在这一年,许多过去的经典名剧,都再次被搬上了舞台。

  林兆华将他18年前排演过的《哈姆雷特》在保利的大舞台上进行了重新演绎。18年前改编的经典依旧振聋发聩地瓦解着传统观念中的价值确定性。“人人都是哈姆雷特”,林兆华让哈姆雷特、僭王和波洛涅斯之间随意互换,他改写经典,注入了更多的悖谬成分。只是当年的演员陈小艺换成了高圆圆,当年还年轻稚嫩的濮存昕,现如今在舞台上已经明显带上明星大腕的范儿。

  曾经出走香港的人艺著名编剧何冀平,在今年也带着她戏剧创作巅峰时期的作品《德龄与慈禧》,登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北京观众在时隔十年后,终于可以感受到这部现实主义经典剧作的魅力。剧中讲述了一段别致的清史,一个另类的清宫和慈禧,展示了一个王朝在即将崩坍的历史境况中,身处其中的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命运挣扎的悲剧。编剧精彩的故事文本加上导演娴熟的舞台技巧,让这部专为香港话剧团创编的剧目有了更广泛的共鸣。

  除了这两部在大剧场重现的经典,孟京辉当年的先锋剧作《恋爱的犀牛》也披上经典的外衣,于今年夏天重出江湖。在新创立的蜂巢剧场,《恋爱的犀牛》演出了一轮又一轮。或许因为有了更加契合的硬件,2008版《恋爱的犀牛》更具商业气息,相比当年的孟京辉,此时的他无疑更深谙商业之道。

  此外,2008年还有两部与政治搭边的剧目重现舞台。30年前曾创下2700多个剧团同时排演该剧,旨在为“天安门事件”翻案的四幕话剧《于无声处》,让人们再次感受到改革开放前夕、那段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惊心动魄。而排演于1985年的《WM.我们》在23年后一改当年不能公演的命运,在2008年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的背景下,再次感动了众多观众。

  原创剧目凸显商业味道

  除了不断翻演的经典,2008年的本土新创剧目也异彩纷呈。话剧舞台上形成了专业剧团与业余团队之间的大融合。名编名导和商业宣传继续成为保证演出票房的不二法宝。

  2008年1月底开演的五幕话剧《莲花》,引领了第一季度的目光。琉璃厂的行话、道上的黑话、地道的胡同语言,加上比以往京味话剧更为戏剧性的剧情,让这部“新京味戏”具有浓厚的草根性和现实主义特色。而一推到底的倒叙结构则把编剧邹静之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同样引发争议的还有国家话剧院导演王晓鹰的《霸王歌行》。导演塑造了一个舞剑吹箫、不爱江山爱美人、不求权力只盼心灵归宿的诗人项羽,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也重新赋予了一种解读。导演试图用一种先锋剧的方式来辅助完成“颠覆”的主题,剧中的项羽充满了现代感。但也正因为这种脱离时代的主题先行,最终使话剧难免沦为一种自言自语,并使剧中的人物成为一个平面化的符号,一个不能让人信服的形象。

  同为国家话剧院导演的田沁鑫,去年创编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在今年继续演出,并于10月份推出了新戏《明》。作为2008“第三届国际戏剧季——永远的莎士比亚”的开幕大戏,《明》的创意灵感来源于莎翁名剧《李尔王》。话剧保留了《李尔王》的结构和人物关系,用一出“戏中戏”将李尔王的故事搬到了明朝。戏剧无论是剧情还是形式都充满了新意,但致命的是,由当年明月编剧的剧本,结构模糊混乱,拖泥带水,台词半文半白,并时常生硬地夹杂着相声语言和网络语言,导致营造的喜剧效果犹如“咯吱观众”,换来的更多是观众的冷淡和不解。

  香港导演林奕华在《包法利夫人们》之后,2008年又排演了表现职场斗争的《华丽上班族之生活与生存》。由于众多明星的加盟,此剧更具商业戏剧的消费气质,只是由于导演缺乏对素材的合适取舍,导致时长三个多小时的戏剧流于华丽和琐碎,同时也削弱了主题的感染力。

  除了上述专业团体创编的话剧之外,那些单纯以搞笑为目的的“商业喜剧”继续分占了北京不少的舞台。“戏逍堂”的演出依然红火,“麻花系列”也有永远拧不完之势……而更多的商业喜剧则如流星划过天际。2008年,一些纯粹走市场路线的商业剧团开始渐入佳境。相比专业院团的剧目,这些商业制作因其投资小、运作灵活更容易生存下去。而最近流行的“山寨版”话剧,更因其内容大多迎合当今一些潮流及时尚,开始带动不少年轻的观众走入剧院。

  执着于艺术的青年

  如果说2008年的话剧完全沦落于市场,无疑是对不少执着于戏剧艺术理念的青年人努力的忽视。虽然这批年轻人或许对“市场”二字有着更真切的体会,但其对话剧艺术的创新和尝试,其作品对社会现实层面的观照,已经能够让戏剧可以借此脱离当下甚嚣尘上的商业环境,在一块自给自足的田地里形成自己的生态。

  这群被各种剧场观念武装的青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戏剧的理解,并带给观众一种不同于商业剧场的观剧体验。上海的草台班、北京的太阳剧社和三枝橘、广州的木棉花开剧社等在2008年依然活跃。在北京的蓬蒿剧场、798艺术区,甚至大学校园,都可以看到这些貌似自娱自乐的演出。在复杂的戏剧市场、混乱的戏剧生态中,他们努力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2008年的话剧舞台有点像岁末朝阳文化馆九个剧场上演的新版黑色喜剧《暗杀Q1…GO》中的场景:话剧的艺术性更多地被观众笑声的分贝所衡量;除了笑声,大制作、奢华的舞台也成为吸引观众走入剧场的重要原因。当话剧从艺术走向了娱乐,当人们习惯性地在剧场中不再思考时,我们需要一句《暗杀Q1…GO》中的台词。那个声音从舞台深处毅然喊了出来,震耳欲聋——

  “醒醒吧,都别笑了”。

  宗 波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