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龙袍出土时发光后成碎片 复制用了3年(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定陵龙袍出土时发光后成碎片 复制用了3年(图)
2009年01月16日 08: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克隆”成功的新龙袍。
龙袍原件已化成碎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8条五彩龙、540只仙鹤、540个灵芝、1045个金色正楷寿字……南京云锦研究所历时3年,完全按照明定陵出土原件复制成功的“织锦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襕妆花缎衬褶袍”,日前正式移交给定陵博物馆(见图)。复制成功的龙袍通体为绛红色,上面满是彩色图案纹饰,显得非常华贵精美。

  精美龙袍成碎片

  这件万历龙袍在地下埋藏了整整300年。1958年5月,考古人员打开了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地宫,从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棺木中出土了3000多件随葬器物,有富丽堂皇的金银器、价值连城的珠宝玉器、精美绝伦的青花瓷器和绚丽多采的罗纱织锦,出土的龙袍、皇冠和凤冠更是引人注目。这件龙袍,是万历皇帝为了追求“天衣无缝”,而令天下能工巧匠打造的绝世精品,出土时部分仍然有色彩,纹饰还闪闪发光。

  万历为了显示皇权,龙袍大量用金,寿字用捻金线,妆花用片金线,共用捻金线4000米,片金线11300根,可谓“寸金换寸锦”。这件龙袍身长134厘米,袖长240厘米,袖宽58厘米。龙袍虽为上衣下裳,但是整体结构看不出任何接缝,下摆打有37道合抱褶。龙袍全身共织有18条五彩龙,领缘中为一正面祥龙,左右分列两条相同的五彩行龙,两袖为两条龙首向上、面向前襟的升龙。上衣中间有一如同柿子顶端的柿蒂龙形状图案,两龙首尾衔接盘踞于前襟后背,下裳共有龙栏11条,纹饰为龙赶珠、海水江牙及八宝纹。

  与一般龙袍不同,此袍宽身大摆便于运动,显然不是皇帝在正式场合穿着的正装,应该是一件靓丽而潇洒的“休闲服”。根据出土资料记载,这件龙袍织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八月廿三,而第二年朱翊钧就去世了,朱翊钧生前可能都没来得及穿上这件龙袍。从这件龙袍尺寸来看,朱翊钧身高应在170厘米,腰围达3.8尺。如此之胖,可能与他长期不上朝,喜欢吃喝玩乐有关。

  妙手天工还原貌

  2006年1月,定陵博物馆委托国家首批“一级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单位”和“甲级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单位”的南京云锦研究所,对这件万历龙袍进行复制。该所专家同年赴定陵进行复制前的考察,在严密的文物库房里,看见当年出土的这件龙袍,平放在一层层的柜子里,由于库房需要防腐、防霉、防潮等原因,里面放了各种药剂,气味呛人,几位专家只得轮流进去。他们看到,这件龙袍早已褪色,腐朽不堪,局部已成碎片。他们只好根据当年的发掘报告进行研究。专家们查找了大量古籍文献资料并研读考古报告,经过多次论证,最后终于拿出了复制方案。

  这件龙袍复制前后用了3年,仅画稿阶段就用了一年时间,共画了9幅设计稿。接着构思设计用了8个月,挑花用了8个月,装机3个月,最后织造用了5个月。为了避免失误,在龙袍面料上机前,对每一个局部还要进行辅机试样。为了忠实于历史原貌,此次龙袍的面料制作,采用的是明代67厘米宽的织机。据介绍,这件龙袍属云锦中最高级别“妆花”,关键工艺就是挑花结本,要求必须是按照传统工艺手工完成。挑花要求很高,过去一般挑花要求是100根,而这件龙袍必须达到1800根,龙袍门幅排两面,各分900根,再拼接在一起,一根也不能错。整件龙袍复制从织造到缝制完全以手工完成,材料珍贵,工量巨大,极其费时费工,但比明代制作这件龙袍节省了10年时间。

【编辑:张中江
    更多文化新闻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