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见方窖藏挖出24件青铜器 铭文揭示隐秘历史(3)——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1米见方窖藏挖出24件青铜器 铭文揭示隐秘历史(3)
2009年03月05日 16:34 来源:辽沈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件与土地买卖有关的案件

  【精彩导读】

  原来,铭文中多次提到的名为“召”的人,便是召公的后人——召伯虎,也就是《召公谏厉王止谤》中的召穆公。召伯虎平定淮夷,还救过周宣王的性命,因此在朝中位高权重。然而,辛怡华却发现召伯虎和铭文中名叫王周生的人存在秘密交易。使召伯虎能牵扯进去的事一定非同小可,这是一件与土地买卖有关的事务。

  公元前1046年,当周武王横扫朝歌,立志要建立一个比殷商更强大的王朝时,他却发现面对的局面异常复杂。

  在刚占领的殷商故土上,殷商遗民的数量远在周人之上;在王朝的东方,强悍的夷人部族遍布今天的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随时威胁新生王朝的安全;而在王朝本土镐京的背后,鬼方和犬戎也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此时甚至连一张全国地图都没有的统治者周武王,该如何统治这个巨大的国家呢?他建立了土地分封制度。

  宝鸡市考古队副队长辛怡华介绍:所谓的分封制就是将姬姓的王室贵族,还有异姓贵族以及投降的异族首领,分封到全国各地去,他们那些人去的时候,带着自己的家臣武装以及俘虏,在指定的地方建立诸侯国,然后就是在周王朝的周围建立了许多政治、军事据点来拱卫王室,所以历史上也叫封藩建卫,也叫封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一词也就出自于那个封藩建卫,它是保护王室的这种分封制。

  分封制下土地只属于天子一人。在三千多年前,分封制规定,土地只有天子可以分封赐予,它是绝对不允许转让和买卖的。

  与此同时,在铭文中,辛怡华解读出了至关重要、与土地相关的一句话:仆庸土田多刺,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说琱生由于多占土地仆役被“多刺”。

  辛怡华介绍:刺在诗经里面也有,就是天何以刺。刺实际就是指责或者争议,是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件事才会多刺或者指责、争议。

  因此,辛怡华认为,这句铭文所描述的就是琱生因买卖土地而多次受人非议,且由于占地数量过大被人控告,官司甚至打到了当时的土地管理部门。

  可是为什么西周的土地不允许变换所有者呢?这与当时的另一项基本国策——宗法制有关。

  宝鸡市文物局局长任周方介绍,宗法制度它就是把整个社会分成了好多大宗、小宗。什么意思呢?比方一个大的家族,这个家族集群了很多,它就形成了一个嫡长者这种制度,就是不管怎样,只有长者才能继承王位。分封制对于一个国家的体制来说,它是对于土地的一种分配,而这种分配的基础就是宗法制度,那么给谁来分,怎么去继承它是由宗法制度来维系的。所以它是西周政权能够存在而且是能够维系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宗法制度下的西周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奴隶制阶级社会。周礼是孔子一生遵从的价值观,而它就是根据君臣、父子、兄弟、尊卑、亲疏、贵贱等关系详细规定出符合某人身份地位的社会活动法则。因此,土地只有上一阶层的人赐予才能拥有,能享用青铜礼器的也只有奴隶主贵族,享受华丽“雅乐”的上流社会和通俗“土乐”的一般民众绝不应该混同。

  西周王朝固守着分封制和宗法制确立的牢固社会基础,在祥和稳定的状态中创造了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今天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存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一万五千余件,与前代殷商王朝的器物相比,它们一扫前代神秘、繁缛、乖张的气质,显得雄伟凝重,纹饰简朴,充分反映出西周礼制之邦,务实平和的大国作风。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