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弥留之际低呼:和平……奋斗……救中国(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孙中山弥留之际低呼:和平……奋斗……救中国(4)
2009年04月14日 09:50 来源: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葛廉夫自己写过一篇《孙中山先生病状及治法记》的文章,《孙中山全集》记载孙与葛廉夫的谈话,主要依据这篇文章。葛廉夫也诊断孙中山得的是肝病,但从诊病的过程看,孙中山对他似乎并不信任。至于他后来是否继续给孙中山看病,缺乏更详细的材料。不过有更多的材料显示,胡适倒是推荐过一位很有名的中医,叫陆仲安的,为孙中山治过病,但那是在孙中山从协和医院搬出来以后的事了。从孙中山对待葛廉夫的态度看,他显然是不愿意看中医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第一所西医医院——广州博济医院,即后来的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届成绩最好的学生。毕业以后,在澳门开诊所,悬壶济世。那时的澳门,与内地一样,仍是传统中医的天下。因此,孙中山就成了中国籍西医师,在澳门开业的第一人。

  我们在澳门市政厅档案馆保存的《镜海丛报》上,还可以看到当年澳门的知名士绅,为孙中山行医联名做的广告。孙中山受过良好的医学训练,行医时也有很好的口碑,因此他更倾向于西医是可以理解的。孙中山的病从一开始,便与中医还是西医的争论连在了一起。1月26日,孙中山病情急剧恶化,已到非住院不可的地步。他究竟是去了医院,还是请中医来为他治病呢?

  1月26日下午6点,为孙中山进行外科手术。主刀者为协和医院外科主任邰乐尔,协和医院代理院长刘瑞恒、德国医生克礼也参加手术。打开腹腔后,眼前情景令医生们大吃一惊:肝脏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黄白色结节,孙中山病理报告协和医院保存至今,照片虽经过复印,仍可清晰辨认出肝脏之上的浅颜色结节。医生们发现孙中山整个腹腔的脏器粘连扭结,符合晚期癌症多处转移的诊断。主刀医生在肝脏表面切下几块组织,送病理检查,病理活检号为S—6825。病理是由后来担任协和医院第3任病理科主任的胡正祥完成的。当晚在由德、美、俄3国医生对切片进行检查后,断定是肝癌晚期。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的确无药可治。所以在将肝部的脓吸出以后,又只好缝合起来。

  手术后,孙中山住进了协和医院第301病室。手术过后的最初几天,孙中山反应良好,1月27日的午后,甚至提出还想吃点儿东西。29日医生的报告也显示孙中山体温正常,脉搏和缓。证明手术后效果良好。但很快,在短暂的稳定之后,孙中山的病情再度急转直下。2月3日,德国医生克礼、美国医生邰乐尔以及刘瑞恒代理院长,将实情告诉孙中山,“孙先生听之甚为安静,而精神倍增勇敢。”医生们此时还发现,孙中山的肝病,其实已经潜伏很长时间了。孙中山的肝病早在10年前就已经有症状了,1916年左右,他就时常感到胃部不舒服,可惜当时一直是当作胃病来治。有人推断,最初可能是一种寄生虫寄生于孙中山的肠胃,引起病变。由于没有及时医治,病变逐渐扩于肺部肝部,成为肝癌。孙中山长期生活在热带蚊虫孳生的地区,加上饮食、环境等原因,加剧了此病的发展。孙中山确实得过很严重的胃病,百般医治无效。后来陈其美向他推荐日本东京名医高野太吉,陈其美患有严重的胃肠病,腹泻带血4年,中外名医束手。接受高野太吉医治后,痼疾全消。孙中山在去看过一次后,却对这个东京名医的方法,产生了怀疑。因为他发现,这个医生对胃肠病人的治疗观念,与西医完全相反。这个日本名医所提倡的,是一种什么方法呢?一般得胃病的人,应该多吃软的食物,像粥啊、牛奶等等,尽量少吃或不吃硬的食物。而这个高野先生却强调要尽量多吃坚硬的食物,这就与西医和传统观念完全相反。孙中山自己就是吃粥、奶、肉汁儿等调养为主的,所以他产生怀疑。但是因为用传统办法治不好,所以他还是按照高野要求,尽量不吃肉类油质及粥等软的食物,而多吃蔬菜等能排流动物的硬质的食物,结果他的胃病很快就好了。

【编辑:宋方灿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