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2)
2009年06月25日 13:05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读书报:那么,您如何看待《团长》对远征军历史的表现态度与手法?

  袁济喜:就这个电视剧表现的题材来说,那一段历史的确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最艰苦的一段。中国通向国外所有的通道都被日军封锁,惟一的通道就是滇缅公路。为保住这条通道,中国政府派出精锐的部队出征。

  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抗日战争刚开始时也是,中国政府无论是在正面战场,还是在敌后战场,尽管浴血奋战,都是败多胜少,从淞沪战役徐州会战,到南京、武汉、广州战役,大都如此,可以说中国人士气不振。但在远征军的战场上,先败后胜,开始彻底地扭转了败局,正是这场战争和其他的战争,使得蒋介石在1943年底的开罗会议上能够代表中国,和英国、美国一起讨论抗战胜利后收复台湾等地的主权、制裁日本。这是中国历史百年以来一个非常自豪的事件。这场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我们整个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崛起的里程碑。这样的一个事迹、一段历史,对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不管处在什么时代,都是一部经典。

  屈原《九歌》里面就有《国殇》,《国殇》是歌颂为国捐躯的烈士,不仅歌颂烈士的行为,还把它作为一种民族共有的精神来歌颂,“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这种文学传统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两汉的乐府诗,再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大量的边塞文学作品。

  但遗憾的是,表现这样一个题材的作品,《团长》里它所用的表现手法却是近几年盛行的解构手法。

  其一,它采用的是周星驰式的搞笑。人类的文化,包括娱乐,都有一些底线,就像高压线,谁都不能碰,谁碰谁就会粉身碎骨。任何文化如果没有底线,是非常危险的。在西方,这个问题上也都绝对没有越界的。周星驰搞笑,但是,我们没有看到他拿抗日烈士来搞笑。《团长》这部剧完全脱离了特定战争的情境,让人物在那儿调侃,互相逗乐,甚至还有一些低级庸俗的内容,娱乐文学中常见的“噱头”都藏在其中,根本和战争毫无关系。

  其二,它表现出“空心化”的文艺创作倾向。所谓“空心化”就是价值消亡。像《赤壁》、《画皮》、《投名状》、《墨攻》等电影就没有像样的价值观念,仅仅是几个人物的演绎,靠几个走红的演员来吸引人们,增加票房收入。《墨攻》就和鲁迅的《非攻》相距甚远。鲁迅的《非攻》歌颂的是墨翟,歌颂墨家侠客为天下捐躯的精神。《三国演义》描写赤壁,歌颂的是“大江东去”,“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是中华民族千年的英雄梦。任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不能不为罗贯中的描写叹为观止。但在现在“空心化”的创作中,电影《赤壁》中的所谓“赤壁之战”只是一个故事的由头,主要是表现那几个演员大腕的卖弄,兜售商业艺人的“噱头”。所以这些影视作品对中国古典艺术当中体现出来的人文精神、英雄主义实际是一种解构、一种颠覆。我认为《团长》也是这样。了解远征军历史的人都知道,真正的远征军根本不是像《团长》表现的这样。我手头就有一本北京市政协编的《滇缅抗战纪实》回忆录,是送给政协委员的,这本书是根据幸存烈士的战友与家属的叙述来描写的。其中记录的松山战役、腾冲战役那种艰苦卓绝、死人如麻的情景,那种令人感到脊背发凉的惨烈,和电视剧中的调侃毫无关系。《团长》完全漠视了这个题材当中那种深厚的历史感、人文蕴涵、英雄主义。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