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学者:《团长》调侃烈士令人心寒 当下还有敬畏吗(4)
2009年06月25日 13:05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们再来看美国的电视剧《兄弟连》,那些二战老兵现在仍然被人们视为英雄。《兄弟连》结尾有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一个幸存的诺曼底老兵对采访者说:“我的孙子经常问我,爷爷你是不是英雄?我说我并不是英雄,我只是当时的普通士兵。但是我每天都生活在英雄当中。”《拯救大兵瑞恩》也表现了战争幸存者被美国人当做英雄。但是,我们的抗日英雄当中,一些逝去的老兵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还健在的也有很多人受到政治偏见,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们出生入死,幸存下来,是民族的英雄。中国有个传统讲“饮水思源”,作为一个民族整体,这些人是我们共有的英雄。林语堂一直被人误解为闲适派,但他在《中国人》中说了一段非常好的话,“是日本的武装侵略使得中国成为一个完整的国家,使中国团结得像一个现代化国家应该团结的那样众志成城。在现代历史上,中国第一次团结一致地行动起来,像一个现代民族那样同仇敌忾,奋起抵抗。于是,在这种血与火的洗礼中,一个现代中国诞生了。”这是对抗战的热血评价!我们现在反思这段话,难道不应当做些什么吗?

  读书报:除了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手法,在您看来,《团长》还有哪些问题?

  袁济喜:我刚才已经说了它采用了周星驰式的搞笑,和“空心化”的创作倾向,此外,这部作品还表现出“泛娱乐化”的娱乐思潮和社会心理。现在这个时代有一个最时尚的词是“娱乐”,道德可以娱乐,文化可以娱乐,生死可以娱乐,甚至学术也可以用来娱乐媚俗,造星追星。这在任何时代还没有过。

  “泛娱乐化”让人们对什么东西都认真不起来。人类很多的是非、道德底线就在娱乐当中泯灭了。前不久还有媒体报道说,电影院放映《南京!南京!》,大部分观众在悲恸欲绝的时候,却有“90后”在哈哈大笑。大众文艺产生的负面作用更为直接。《团长》表现出来的娱乐化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我们看到剧中的团长、师长和士兵,一个比一个能侃,他们的言行根本不是士兵和乌合之众的,都是现在的一些人“借尸还魂”,是一些玩世不恭的社会族群在那儿调侃人生,连生死都敢调侃,这确实很可怕。

  尼采曾批评现代人因为枯竭空虚的心理需要剌激,于是艺术成了制造人为亢奋的手段,一些艺术家“率领着狂吠的狗群,按照现代人的要求放开它们,让它们向现代人扑去”。我认为,《团长》中的人物是我们这个特定时代的人物写照,是一些国民的精神变态反射,而不是健康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我的观察结论。

  读书报:《团长》产生了巨大反响,也许会有很多人为《团长》辩护而责备您?

  袁济喜:我觉得当代中国的文化,从总的方面看是进步,毕竟我们走过了漫长的路,经历了改革开放,现在即使出现了一些表面的混乱,也比“文革”的“样板戏”要好。对现代现象进行批评绝不是意味着回到过去。现在的文化批评应该强调它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也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良能,还有清醒的头脑和眼光。

  中国目前的大众文艺,确实是“矮子看戏,随人上下”;还有就像《皇帝的新衣》,丧失自我,盲目跟风。中国现在的文艺批评主体性太少,很多的文人成了商业、网络的助推器。网络商人和制片商也非常狡猾,他们利用商业的炒作,把所有的批评,不管是严肃的批评,还是恶意的、哗众取宠的炒作,都纳入到他的圈子中,成为炒作的工具。还有的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竟然自己出面组织炒作,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公正立场。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认为在大众文艺欣赏当中,应该坚持《老子》所说的“吾以观复”,坚守自我,坚持最原初的审美判断。我们从事人文学术研究的人也要经常相互提醒,要保持清醒,保持自我性,不要掉进圈套当中。

  王元化先生在2001年写的《不要产生太多的文化泡沫》一文中也提到,对文学艺术不能简单地运用古今、新旧来衡量,“艺术不能在古与今、中与外、新与旧之间,作出高下之分”,这句话非常深刻,“艺术只有崇高与渺小、优美与卑陋、隽永与平庸的区别”,而且不是以年代来区分的。现代的东西再新,它依然有一个底线。古代的东西虽然古老,但是像《诗经》、《楚辞》,它永远是崇高的,永远是我们国学的经典。2006年的夏天,我在上海瑞金医院的王元化先生病榻前,曾亲聆王先生愤然批评一些人因为张爱玲欲为胡兰成平反的言论,他说底线是不能亵渎的。他的话至今时时感动着我。

  王元化先生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在一种以时尚为主导的社会文化中,是没有真正有深度的精神生活可言的。而商品的规律使它具有强烈的支配力量,控制和规范着文化消费者的需求,助长一元化(如市场至上等)的意识形态统治,产生着新的压抑形式。所以我赞成知识人在大众文化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意识,这样可以尽力去保证一个社会的发展中不至于产生太多的文化泡沫。”王先生说得多么好啊!我们也深感,面对当前这些纷繁的大众文化现象,真正有分量的、不怕曲解、不怕围攻的批评还是太少,而依附于商业、依附于时尚、依附于权势的“批评”太多。尤其是网络的自由化、平民化更助推了这种现象。传统文化认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学艺术与批评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懈奋斗。我依然认为,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澄怀观道,辨彰清浊,是当前知识分子特别是人文学者的职责。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