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是我们需要他支撑(4)——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语文教材中不能没有鲁迅作品 是我们需要他支撑(4)
2009年08月27日 16:40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让鲁迅作品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对现在的鲁迅作品的教学,我提两点建议。

  第一,贴近时代,贴近(不是迎合)当下的社会心理,贴近学生内心情感的需要。教学中如注意这三个贴近,加以引导,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内涵就比较容易理解。

  鲁迅的很多文章,包括选入语文教材的鲁迅的作品,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愿望、主张,很多是与今天相通的。鲁迅批评的一些社会痼疾,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宗法观念、等级观念,在政治生活中,在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下面,在日常的人际关系的各方面,还顽强地存在。但现在缺少批判,或者不如鲁迅的批判深刻。例如《风筝》,写他当年撕碎弟弟玩的风筝,踩在脚下,后来沉痛反省,认为是对幼者的“精神虐杀”。如果引导得法,鲁迅这一自我谴责,会与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灵放飞”、人格尊重的精神需要呼应起来。

  目前有不少人说,鲁迅的作品离现在已很“遥远”,“与今时代脱节”,因而就不受学生欢迎。我不能不说,这个看法是很肤浅的。带着这样的观念来讲鲁迅作品,势必影响学生,使之形成阅读的心理障碍。如果说鲁迅的作品距今遥远,那么,教材中的以及一些学生在课外阅读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现代作品,就不遥远、就不与时代脱节了?难道我们的学生只需要读当下的作品?要知道,鲁迅与我们同处于“现代”,鲁迅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他的作品中批判的、针砭的不少问题和现象,目下仍然存在;他要求“理想的人性”,向往人的解放的目标,是“今时代”的许多文化和文学作品所缺乏、却是整个现代需要坚持的理想。鲁迅在作品中具体表达出来的许多美好的情感(友情、乡情、亲情、爱情等),以及种种活泼可爱的生活情趣、高雅不俗的审美意趣,都十分动人,并且常常写得很有趣。只是这一切不像一般现当代作家表达得比较浅露,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深入发掘,细心领悟。

  第二,切实地从鲁迅作品的文本出发,让鲁迅作品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真正优秀的作品,不是靠评论家的肯定而获得读者的,也不会因为评论家的歪曲和贬低而失去读者,炒作只能作用于一时。一般的朴实的读者,包括率真的青少年学生,总是直接面对作品,去感受它们,理解它们。我们老师也应当这样。我们当然要看各种参考书,以得到帮助和启发。但不要因此先入为主地形成一种观念,形成某种理解的框框。参考人家的评论以后,还是要回到鲁迅的作品自身,让文本说话,唤起自己的鲜活的、个性化的感受和看法,不要在讲一点具体文意时,大而化之地去印证一些很大的观念,如“革命家”、“硬骨头”、“民族魂”等等。更不能赶时髦,为当下一些议论所左右。这几年来不断有人喋喋不休地说鲁迅喜欢骂人、尖刻,不宽容,不如胡适,等等。如果在这种声音的干扰下,对鲁迅的作品心存疑虑,就不能冷静地潜心解读和体会了。至于有的语言“特别”,只要合乎语法,对于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是有益处的,应该去理解、鉴赏而不是排斥。此外,鲁迅是个学问家,知识渊博,他的作品尤其是杂文中常常包含着不少知识,确会形成难点。但我们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不要把兴趣放在抓细小的知识点上,像孔乙己讲“回”字有四种写法那样,以致影响学生对鲁迅作品的意蕴的整体感悟和把握,离开了培养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即使讲知识,也不要离开文本,扯开去。例如阿Q究竟是念阿桂还是别的什么念法,不必多讲,文本上最后说是“阿Q”,就念阿Q,一切以鲁迅的文本为准。否则学生和一般人,就无法阅读经过许多评论和考证的文学名著了。进行详尽研究和考证,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王铁仙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