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车到"打飞的" 代步工具见证新中国发展速度——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从马车到"打飞的" 代步工具见证新中国发展速度
2009年09月17日 10:41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对辽宁省的农民夫妇,赶着自家的马车将煤炭从辽宁省西部的煤矿运到山海关内的秦皇岛贩卖,乘机多赚几个钱。中新社资料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从坐游乐园的“飞机”,到出差“打飞的”,从视若珍宝的自行车,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汽车,从拥挤的公交车,到便捷舒适的动车组和地铁……种类繁多的交通工具,见证了60年来三秦儿女出行的变化,也见证了60年来我省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一辈:“累人”的人力车和“破烂”的公交车   

  一说起新中国成立前的出行,赵广庆老人连连摇头:“难,实在是艰难。”1948年,13岁的赵广庆随父母从河南新乡来到西安,开始了人力车夫生涯。他回忆说:“那时的西安,面积比现在小的多,人们出行主要靠两条腿,碰上路远或是天气不好,一般市民大多选择坐人力车。当时西安城有1000多辆人力车,2000多名专职车夫和替工,累死累活拉一天车仅赚3至5角钱,难求温饱。”   

  新中国成立后,赵广庆成为首批“公交人”。但他回忆说,当时条件仍然艰苦,公司11台破烂不堪的木炭车都是木质结构,有的是旧货车厢改的,没有车门,乘客要从后面爬上爬下。由于车况太坏容易抛锚,很多群众就用这样一首打油诗来描写公交车的出行概况:“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乘客六七位,八九十人推。”  

  赵广庆老人的表弟胡传兴老人多年来住在铜川市中心区,谈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交通工具,胡老至今深有感触。“那时候耀县连一台汽车都没有,就县长有辆马车,公安局有两辆自行车还是打土豪分田地那时候分来的,不能随便骑”。   

  1953年,胡传兴被调到市公安局工作,那时候的交通条件也是非常艰苦的。“有时候下面发生案子了,晚间我们就得走着去,等走到案发地那儿天都快亮了,有的同志把脚都走肿了。”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