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回应“杨李决裂”:《李政道传》有不实之处(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杨振宁回应“杨李决裂”:《李政道传》有不实之处(2)
2010年03月19日 09:15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图二 复印自《1957BNL443》19页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IV.

  《2010李传》94页有一段话提到李和我在1955年的一篇文章(Phys.Rev.98,1501):

  “这篇论文是否定杨振宁和米尔斯上述论文的。杨振宁自己否定自己的论文,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2004解谜》问答(8),38页中也有类似的话:

  “1955年,我们合写了一篇否定杨和米尔斯《同位旋守恒和同位旋规范不变性》出发点的文章,在《物理评论》上发表。”

  这篇1955年的文章很短,印出只有不足一页,而全文不但没有任何否定1954年杨—Mills文章的意思,反而是该文的申延。此文第二段清楚地说明其用意:

  “杨与Mills在讨论同位旋守恒问题时曾经涉及此问题。我们在此要讨论的,则是重粒子守恒所引起的同类问题。”(译自原文)

  这样看来,李于2003-2004年接受访问时,恐怕并没有翻查原文;《2010李传》的作者于2009年恐怕也同样没有查阅原文。可是在《2004解谜》的问答(10),45页中李却说:

  “和杨振宁不一样,我说话一向是很谨慎的,对自己的为人,要求一向是很严格的。”

  V.

  《2010李传》与《2004解谜》都再三讲“宇称不守恒思想之突破”发生于1956年4月8日或9日,说Rochester国际会议(1956年4月3日到16日)结束后李与Steinberger就重奇异粒子的产生和衰变作详细讨论,在讨论中李想到赝标量是问题关键,说这是他的突破。《2004解谜》问答(3),5-6页上这样说:

  “……4月8日或9日,……我发现,用斯坦伯格实验中重粒子产生和衰变的几个动量,便能很简单地去组织一个新的赝标量。用了这θ-τ以外的赝标量,就可以试验θ-τ以外的系统宇称是否不守恒。而这些赝标量,很显然的,没有被以前任何实验测量过。……这就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底线是我现在加上去的)

  两页以后再说:

  “这一切完全证明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首先由我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做出的,和杨振宁无关。”

  赝标量(pseudoscalar)是物理学中的一个观念,它确是化解θ-τ谜最重要的钥匙。在1954-1956年间讨论θ-τ谜的文献中,它起先完全没有出现,第一次出现于文献就是在1956年10月李和我的那篇后来得奖的文章中(Phys.Rev.104,254),这篇文章定稿于该年6月22日。

  可是赝标量既非“在4月8日或9日”出现于θ-τ谜中,也非李“独自发现”的:

  (A)赝标量出现的时间是5月中旬,是在苦思后“顿悟”出来的。铁证如下:

  那几年θ-τ谜是物理学界最热门的研究题目,在上述最重要的Rochester国际会议中我被邀请作关于θ-τ谜的总结报告。根据事后出版的会议纪录,李并没有做任何报告,也没有就θ-τ谜发言。我的报告自然特别专注于奇异粒子(strange particles),因为θ与τ都是奇异粒子。在会议之后两三个星期内,李和我的研究起先依旧集中在奇异粒子。后来经过了下面几个重要阶段,最后才发现赝标量的重要性(《1983杨》,26-31、183-188页):

  1.在五月初改变研究方向,不研究奇异粒子了,改研究β衰变。

  2.引进杨和Tiomno一篇1950年的文章(Phys.Rev.79,495)中关于β衰变的观念,引入C与C'系数(《1983杨》190页,注7)。

  3.用了C与C'到β衰变研究,然后作了一、二星期的大算,发现许多项相消,得到令人震惊的结论:“原来过去多种β衰变试验都并未证明宇称绝对守恒。”

  4.五月间我在Brookhaven报告此结果后,Walter Selove问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项相消?我一时不会回答。

  5.于苦思一两天以后,在五月中旬(前后)的一天才突然有了顿悟:要引入赝标量的观念才能懂为什么多项相消。

  顿悟以后,我们像触电一样感觉我们和所有研究θ-τ谜的人,原来都非常笨,一直没有想到赝标量。那天的这个顿悟,15年以后李在《1971李》中,曾有声有色地这样描述(中文翻译见《2004解谜》,参考文献144页):

  “在我们把齐格班的书通读一遍之后,重新用新的相互作用推导了所有的那些老的公式,我们就十分清楚了,在那个时候,甚至连一个能证明在β衰变中宇称是守恒的实验证据都没有。这说明我们是多么愚蠢!应该有一个极为简单的理由,为什么所有那些复杂的干涉项C*iCj互相一一消除。当我们停止计算而思考时,在一个相当短的时间里,我们就明白了,缺少证据的原因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没有人做过任何努力去从看来好像左―右对称的安排中专门挑出赝标量进行研究。”(底线是我现在加上去的)

  所以李于1971年还清楚地记得此顿悟,记得是在转换战场,改研究β衰变,引进C与C'大算之后,是在5月中前后,不是在4月上旬。

  (事实上,如果赝标量之引入确实像李现在所说的那样,由他在4月8日或9日发现,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于5月初引入C与C'大算β衰变呢?为什么还要等吴健雄来做β衰变中宇称不守恒的工作呢?)

  (B)顿悟者是杨或是李?是杨。对此我没有铁证,但有80%至90%可信度的证明:达到顿悟最关键的一着是一个

  C→C,C'→-C'的转换(transformation)。C与C'是由我自我与Tiomno一篇1950年的文章引进的,是与对称有关的系数,而对称是我的专长(见本文I节),所以才能终于想到了这不寻常的一着。(详见《1983杨》28-29页)

  这个转换及其不寻常的作用在《1957 BNL 443》第18-20页有详细的说明。图二复印自其中19页的一段。

  [上面I节所讲的当时(1948年)的大算与本节所讲的1956年的大算,都因为利用对称原理,而可以化为不必要,显示出对称原理的深入重要性。对此重要性的敏感与认识是我一生学术工作的一个特征。]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