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调查报告:网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互联网调查报告:网上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2)
2010年06月10日 14:24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2 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分布
图3 通过网络参加的政治活动类型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网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网络讨论的议题涉及广泛。此次调查把网民发言的相关内容分为“生活”、“娱乐”、“社会”、“健康”、“时尚”、“文化教育”、“旅游 ”、“政治”、“突发事件”、“财经”、“体育”、“国际热点”、“军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等17大类,针对网民参与相关议题的讨论情况分析了原因。

  1.网络讨论议题分布多元,生活议题广受关注

  调查结果显示,在列出的17类讨论议题中,平均每个发言的网民参与过至少4类议题的讨论。49%的网民参与了4到10类话题讨论。生活议题是网友们讨论的热点,占到了最高比例50.6%,其他热点议题有娱乐、社会、健康、时尚,所占比例都在30%以上,这说明网络讨论的议题选择偏重生活化、娱乐化,内容较为轻松自由。

  如图1所示,文化教育、旅游、政治、突发事件、财经和体育六大议题也是网络讨论的重要话题,有20%-30%的网民表示他们经常就这方面的话题发表评论;排名靠后的六大议题分别为国际热点、军事、科技、法律、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可见,网络讨论的议题呈现出接近性特征,离生活较远的议题容易被冷落。值得关注的是,仅有10.2%的发言者选择与地方政府相关议题、6.1%选择与中央政府有关的议题,这表明互联网上围绕政府行为展开的讨论还相对较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府网上亲和力、影响力的不足。

  2.网络讨论实用性、目的性强,多数网民热心公共事务

  图2显示,58.7%的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是“有话要说,一吐为快”,这表明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直抒胸臆的渠道,成为他们表达个人观点、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参与网络讨论是为了“交流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经验”,这体现了网络讨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特点;有39.7%的网民选择“维护正义和公共利益”作为参与网络讨论的原因,38.6%的网民则是“凑个热闹,无聊说说”,这说明在互联网上发起的各种讨论中,积极参与者与消极参与者并存。除此之外,“发泄情绪、表达不满”、“利用网络舆论的压力解决问题”、“支持自己喜欢的偶像”、“打发时间” 和“扩大人际交往圈”也都是网民参与网络讨论的比较主要的几个原因,被选择比例都在20%以上。值得注意的是,选择“事关个人利益才发言”与“表现自己,引人关注”的样本比例最低,分别为16.2%、10.3%,这表明网络讨论的目的性较强,网络舆论的产生多与公共事务相关,出于个人目的的哗众取宠行为较少存在。

  3.网络政治参与形式多样,网民以理性参与为主

  随着网络传播手段的日益丰富,社会热点话题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发互联网上的激烈争论,继而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网络为贫富分化、社会公平与正义以及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公共安全等有关国计民生的公共议题,提供了深入探讨的空间。

  图3列出了被调查者通过网络参加的政治活动类型,近八成被调查者表示曾以网络讨论的形式参加过至少一次政治活动。其中43%曾参与“政府在线调查”,35.1%参与过“网上签名”。这说明互联网是政府了解民情民意的有效途径,网民情绪和意愿在网络政治互动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民主选举”、“投诉、揭露社会问题”、“评论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等事务”和“讨论政府政策法规”也是网民参与政治活动的主要类型,参与比例都在20%-30% 之间。选择“网上发起抗议、抵制等活动”的比例最低,仅为12.2%,体现出网民理性参与政治活动的特点。

  网络讨论的影响因素

  网民在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极大地丰富了讨论空间的内涵。与此同时,网络讨论行为也受到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和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

  1.网民的互联网使用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网龄与上网时间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网民接触互联网的时间早晚与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越早开始使用互联网的网民越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评论,并参加更多议题的讨论,这说明网络讨论的参与度与网民对互联网的熟悉程度紧密相关,较早使用互联网的人,对网络的各项功能更为了解,于是更多地参与了网络讨论。

  网络讨论参与行为和网民闲暇时间的多少有较大关系。网民平均每天花在互联网上用于工作和学习的时间越多,网络讨论的参与就越少。当上网主要忙于工作和学习时,浏览各大论坛发表评论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参加网络讨论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

  网络依赖程度影响其网络讨论的参与度。重度网络依赖者更倾向于参与网络讨论,并且参与了更多方面的议题讨论。网络依赖和网络讨论参与度的正向相关关系,本质上是与网民上网时间以及对网络的痴迷程度紧密相联的。迷恋网络世界的人更愿意在网上寻找自我表达的空间,也就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并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和评论。

  2.网民的个性特征影响网络讨论的参与程度

  针对网民的个性,我们主要选取了与公共讨论相关的三项特征:孤独感、羞怯度和自尊/自信度来进行分析。

  孤独者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对于孤独感的度量,我们选取了心理学中著名的UCLA孤独量表,该量表包括20项陈述,如“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你常感到寂寞吗”、“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中的一员吗”等等,通过这些陈述在网民身上发生的频率来判断其孤独感。调查发现,孤独感越强的网民越倾向于参加网络讨论,并且倾向于就多个议题发表意见。

  羞怯者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对于网民羞怯程度的测量,我们选取了美国心理学家Cheek和 Buss在1981年提出的羞怯量表,通过网民对13个陈述与其自身的符合程度的判断来测量他们的羞怯程度。这些陈述包括:“当同不太熟悉的人在一起时我感到紧张”、“当处于一群人中,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话题”、“我觉得同陌生人谈话很困难”等等。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羞怯度越高的网民越倾向于参加网络讨论,但羞怯度的高低对参与讨论的议题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自信的网民更愿意参与网络讨论。我们选取了德克萨斯社会行为量表中的自尊部分来测量网民的自尊 /自信度。网民通过对16个陈述与其自身符合程度进行判断来表明其自尊/自信的程度,如“在我与其他人意见不同时,我的观点常占优势”、“我认为自己是个能够左右局面的人”等等。调查结果发现,越自信的网民越倾向于在网上发表讨论,参与讨论的议题数量也越多。

  个性特征对网络讨论参与度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公众话语空间的扩大趋势。通常来说,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孤独和羞怯的网民往往不敢或不愿发表评论,或者找不到发表评论的合适途径,因此他们的声音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在网络匿名和交互的作用下,孤独感强和羞怯度高的网民更多地参与了网络讨论,他们的观点、声音也找到了听众,自我表达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现实中的沉默人群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相反,较为外向活跃的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比较充分的表达空间,所以参与网络讨论的意愿相对弱一些,表现为网络讨论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同时,越自信的网民网络讨论的参与度越高,更倾向于就多个话题发表评论。这一方面说明自信的网民自我表达的需求更为强烈,另一方面也说明互联网为原本自信的网民增加了一个观点的通道,扩大了其观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参与互动(0)
【编辑:蒲波】
    ----- 文化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