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推动大湾区“疫苗互认” 代表委员建言构建“港澳疫苗通”

推动大湾区“疫苗互认” 代表委员建言构建“港澳疫苗通”

2022年03月04日 2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观察)推动大湾区“疫苗互认” 代表委员建言构建“港澳疫苗通”

  中新社广州3月4日电 (记者 蔡敏婕)粤港澳三地交往日益密切。根据“湾区社保通”的数据,目前在广东长期工作和居住的港澳居民达53.8万人。加速跨境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被不少业内人士视为是塑造“健康湾区”的关键。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疫苗监管和免疫接种分属于粤港澳三地,形成了“一个湾区,两种体制,三种疫苗监管系统,三种免疫规划”的现状。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 受访者供图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 受访者供图

  “这导致大湾区内跨城市流动人员在疫苗接种互认和续种补种等方面遇到不少阻碍,多样化优质疫苗接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首席专家蔡卫平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全国两会,他建议构建“港澳疫苗通”,让大湾区疫苗接种实现互通。

  “目前,内地已上市疫苗44种,以中国国产疫苗为主。香港和澳门地区已上市的疫苗分别为38种和25种,为海外进口疫苗,且多用联合疫苗及创新技术疫苗,与国际同步较快。”蔡卫平称,三地免疫接种程序也不同,对跨地区婴幼儿、学龄儿童影响尤为显著。

  “其实现在两边差异最大的,我觉得应该是二类疫苗,就是大家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蔡卫平称,比如流感疫苗,以前要自费接种的时候,其实在内地接种流感疫苗很少,在香港接种就比较多。

  “现在内地与港澳的交流交往太多了,所以两边如果公共卫生服务能趋于一致的话,可以很大限度避免人员流动带来的一些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传播。”蔡卫平说。

  对此,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新活力青年智库总监杨志红也持有同样的看法,“此前,有香港家长向我反映,三地在百白破、麻腮风疫苗的接种时间和使用的疫苗种类上都有区别,这就带来了跨区接种疫苗不同步、续种补种安排繁琐的问题”。

  “疫苗属于公共卫生范畴,应该去从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急需的角度去理解疫苗的急需。”蔡卫平表示,这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内地与港澳通行不如疫情前通畅,湾区居民疫苗接种的不便显得比较突出。

  2021年8月起,“港澳药械通”政策在大湾区内地城市扩展实施,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开业的指定医疗机构使用临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药品,使用临床急需、港澳公立医院已采购使用、具有临床应用先进性的医疗器械。截至目前,已公布两批目录,但仍未把疫苗纳入。

  “疫苗是公共卫生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要实现一体化,必须要把疫苗考虑进去。”蔡卫平表示,建议对于在港澳已上市、内地尚未获批的疫苗,根据“港澳药械通”政策,允许这些疫苗在广东省内指定医疗机构先行使用,为在广东工作居住的港澳居民提供接种服务,让在广东的港澳同胞获得与港澳地区同样的疫苗保护。

  但疫苗引进过来,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跟内地的疫苗规划衔接。蔡卫平建议,可先从“二类苗”作为试点,因为“二类苗”是自愿自费接种的,如果成熟之后可考虑把一部分在港澳使用、跟内地一类苗可能有重叠的部分也可以引进来,“尽管两边的接种方法和程序可能会有点区别,但只要做好互认,其实我觉得没有问题”。

  杨志红认为,大湾区需要搭建“港澳疫苗通”疫苗接种信息系统,一方面需要三地实现疫苗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需要由有关部门牵头,对三地针对同一传染病使用的不同种类疫苗予以互认,对不同种类疫苗在接种流程衔接、适用年龄等方面给出专家指导意见,制定不同种类疫苗在大湾区内互认或序贯接种的标准。

  蔡卫平称,“大湾区疫苗先行先试”不仅有望能解决上述民生诉求,更有利于加速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与公共健康服务均等化进程。长期来看,有利于促使大湾区内地的一些疫苗企业加大研发,实现周边乃至国际的创新辐射效应。(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