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首席看经济:大湾区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关系中国未来经济转型

首席看经济:大湾区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关系中国未来经济转型

2022年06月28日 2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国这十年)首席看经济:大湾区基本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关系中国未来经济转型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夏宾)“今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年份,因为2022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两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的到期节点。回过头来看,总体来讲,第一阶段规划的任务基本完成了,这也为后续第二阶段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
花旗中国首席经济学家余向荣

  从深圳市提出打造“湾区经济”,到“十三五”规划明确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加上官方正式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在过去十年里,大湾区由构想变为现实。余向荣直言:“特别是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大湾区的融合发展进入了一个‘快车道’。”

  在他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建立了一套执行机制。以规划纲要为统领性文件,配合制定各个领域的发展计划,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而从中央到各个城市,也都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办公室或办事机构,专门服务大湾区发展,做到了“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其次是发展迅猛的基建先行。余向荣称,例如港珠澳大桥、虎门二桥、香港国际机场第三条跑道、莲塘/香园围口岸等一系列建成或建设中的项目都是大湾区持续推进发展的产物。此外,包括智慧城市、科创基础设施在内的新基建项目同样不在少数。

  第三是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余向荣表示,近些年来沪港通、深港通交易活跃,债券通、理财通也已步入运行,香港作为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无论是机构投融资业务还是个人理财业务,在大湾区内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已全面加强。

  最后是吸引人才驱动创新。余向荣指出,大湾区内的各个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各类优惠政策,而这背后就是为了将大湾区打造成全球的创新中心。

  数据显示,2021年,大湾区内珠三角9个城市研发支出超3600亿元人民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5.7万家,专利授权量达7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近10万件。“放眼全球,大湾区的创新力量正迎头赶上。”余向荣说。

  他特别指出,大湾区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的湾区,也是个战略的湾区,以创新作为其发展核心,其实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转型。在中国以创新驱动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大湾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产业升级可以起到示范作用。

  余向荣表示,大湾区内部的资源禀赋互补和各城市间的外部效应相互激荡,更加有利于创业创新,可以通过城市群这个“创新工场”去实现高质量发展。

  相比世界三大著名湾区,东京、纽约、旧金山,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在哪里?

  “互补的产业结构,这里的核心城市各有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澳门是全球旅游中心,深圳是内地的科技、金融、生物中心,广深莞佛珠都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而肇庆惠州则是农业休闲服务发达。”余向荣认为,相比世界三大湾区较为单一的特色属性,粤港澳大湾区有机会成为“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综合体,兼具金融、科技、制造的优势。

  未来如何更好地让大湾区“兑现”潜力?余向荣给出了多个建议:在制定区域性的产业政策时要保持竞争中性;政府继续扮演好“促进者”的角色,拿出更多实在的政策,减少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吸引全球人才来到大湾区工作,给予生活的配套保障,让他们为建设大湾区而留下来;通过改革的方法进一步消除湾区内的制度壁垒,实现各类要素更为便捷顺畅地流通。(完)

【编辑:刘湃】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