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清华学子自发悼念范敬宜 称将传承老院长的精神

2010年11月18日 11: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18日电(仇筠茜) “清华园中范风长存,文西楼里遗训永续”。这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课堂报告用的PPT模板内容。17日下午,学生们在当代新闻史的专题课上,从范敬宜1951年以来的新闻从业生涯中,感受中国当代新闻事业的变迁,把寻当代新闻思想的脉落。年轻的学子们为了17日的课,钻进过刊阅览室阅看尘封的《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采访范敬宜工作过的单位,认真领悟《敬宜笔记》、《总编辑手记》,还带着羡慕之情听师兄师姐讲述范敬宜在清华的故事。

  几日来,新闻学院的师生们以各种方式悼念13日仙逝的范敬宜院长,学习继承范院长的精神。16日晚,毕业生自发齐聚学院,悼念他们敬爱的范院长。很多同学都情不自禁想起他在作业上留下的密密麻麻的批注,想起他走进教室时胳膊常夹着厚厚一大叠讲稿,想起他“腹中有文化,眼中尽新闻”的教诲。

  学院前党委书记王健华与清华校领导当年向范敬宜登门求教时,都被他的一句话打动——“清华要办新闻与传播学院,一定要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如果不能,就不办!”王老师说:“范院长当时就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新的单位建立的时候灵魂在哪里?--面向主流,培养高手就是学院的魂,范院长就是学院的魂。没有范院长,就没有今天的新闻与传播学院。”

  范敬宜任院长之初,校内校外质疑频频,以为他只是挂个虚名。但他上任后,不但搬到学院来办公,还单独或合作开设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评论与专栏写作》、《新闻中的文化》、《新闻评论》等四门本科课程和《记者素养与采编艺术》等三门研究生课程。他将在东北几十年的新闻与工作感悟,在《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任总编辑时的新闻理念,以及诗书画和人生中悟得的深刻道理,都融汇贯通于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之中。

  “范敬宜常教导我们不要只关注眼前0.5平方公里,教导我们要接近基层。这些不是说教,而是用一生的经历换来的真实的人生感悟。”现任职于《人民日报》的李强说。2005年,他对山西农村的调查报告《乡村八记》让范敬宜感动不已,范敬宜并呈递温家宝总理,总理亲笔回复,嘱托新闻最珍贵的“是对祖国和人民深深的爱”。

  “学院的23级台阶,我曾搀扶着范院长走过。”现任《经济日报》记者的张双曾任范老师《记者素养与采编艺术》课程的助教,她说“范敬宜对我们的教导,不仅仅是印在报刊上漂亮的文字,更是精神和理想,融入我们的血液。”毕业后留校工作的凌云印象最深的是“范敬宜院长亲手写的一沓又一沓厚厚的教案”。

  学生们的成长,是让范敬宜院长最高兴的事。现任《人民日报》记者的饶文靖记得“2004年初的某天,突然接到范敬宜电话,询问我工作怎么样。”原来,范敬宜得知了饶文靖受到了好评,“能在电话中听得出范院长特别高兴,象自己得了什么奖一样。”

  清华的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和蔼可亲的范敬宜为“爷爷”。在一次院庆晚会上,主持人问他:“您最喜欢我们叫您什么?”“最喜欢他们叫我范爷爷。”“范爷爷——”五六百位同学的齐声高喊,成了在清华大礼堂最欢快的记忆。

  连日来学生们也在网上寄托哀思,帖子、图片、微博状态不断刷新着页面,很多同学的页面和空间变成黑白。范敬宜院长认真批改的作业和评语,课堂上信手拈来的“段子”,桐城古韵吟诵的《岳阳楼记》,《新闻中的文化》课上韵味儿悠长的昆曲,桃李园食堂餐桌上的即兴“小曲儿”,成了范爷爷留给同学们永远的回忆。

  硕士毕业生罗有晗含泪对学弟学妹们说:“我们追忆曾经有这样一位大师是怎样教育、感化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回忆,让你们更了解范敬宜先生的精神,传承范敬宜先生的精神。以后你们走上工作岗位时也能自豪地说:我是清华新传人,我们有位老院长,他叫范敬宜。”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