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迅猛出招破解“入园难” 教改由书面走向行动

2010年12月08日 13: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2月8日电 当前,学前教育俨然已成中国“最昂贵的教育”,“入园难、入院贵”的呼声引发官方高度重视,并在年内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强力解决这一问题。近日,教育部公布一批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首项内容,这也标志着官方对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已开始由书面走向行动。

  “学前教育”问题可谓呼声已久。 2009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50.9%,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也只有74%;在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有近2/3的农村幼儿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教师大多缺乏专业培训,“入园差”的现象十分普遍。

  2010年,中国官方针对群众诟病已经的“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打出了“组合拳”。7月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未来十年中国学前教育划定了明确目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应分别达到95%、80%和70%。可以说,这份纲领性文件已经释放出全面提高学前教育水平的改革信号。

  学前教育问题也引起高层的高度关注。在今年7月举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公办民办并举,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

  国务委员刘延东当月在贵州、浙江、北京考察幼儿园时亦强调,要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园,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首先解决好“入园难”问题。

  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北京两所幼儿园就发展学前教育问题进行调研,并与教师和家长们座谈。温家宝强调,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影响孩子一生。对学前教育要加大投入,拓宽投入渠道,既有政府投入,也有民间投入,发挥合力,形成全社会支持学前教育的氛围。

  就在温家宝调研后的第二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立即出台发展学前教育具体措施,这是中国政府应对民众急切的呼声,明确开出的“任务书”。这些措置包括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学前教育投入;强化对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的指导;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学前教育管理五个方面。

  随后,一系列相关改革措施陆续出台,给“入园难”连开“猛药”。

  11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十项意见,着力解决“入园难”问题,满足适龄儿童入园需求,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意见提出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在2011年3月底前,各省(区、市)行动计划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12月1日,国务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近三年学前教育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表示,将对城乡民办幼儿园给予多种形式的扶持和资助,让群众可以在缴费大致相当的情况下自由选择公办园或民办园。各地要结合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针对办园体制、投入体制、管理体制、用人机制和工作机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障碍,认真做好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项目完成备案程序。本次专项改革包括10大试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加快学前教育发展。通知发布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教育部就公布了加快学前教育发展的试点地区。

  这一系列密集出台的政策信息,不仅仅昭示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改革已拉开大幕,更表明了此次教育改革向纵深处延展的趋势。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日前表示,中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改革的难度大、压力大,矛盾也比较多,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也如这位负责人所说,任何一项改革,只有既得到学生、家长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又符合国家的要求,才能真正推行、取得成功。媒体评论指出,从纲要中教育改革的决心和意志,落到现实中教改的风生水起,不只“有园上”、“上得起”可堪期待,未来亦诚可期冀。

参与互动(0)
【编辑:李季】
    ----- 教育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