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进进出出"中学课本引争议 多少学生能读懂?(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鲁迅"进进出出"中学课本引争议 多少学生能读懂?(2)
2009年08月26日 14:34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正 方——

  有多少中学生能读懂鲁迅?

  王爱侠(山东大学附中高级教师,十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经验):不夸张地说,半数以上的学生都不喜欢鲁迅,因为这个作家本身给人的距离感太强。并不完全是时代的原因。举例说,他有篇文章《风筝》,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儿,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但是一般的孩子,尤其是只念到初中的学生理解不了这种“自省”和“忏悔”意识,很多学生说:“这什么人啊,没事找事。”而老师的工作就是努力拉近鲁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是很难。这个作家性格太冷、太硬。他的作品有很强的语言张力,意蕴太丰富,不光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需要运用曲笔表达,这个作家本身的性格就不是一般人琢磨得了的。一般老师讲课时,很难还原作者当初的心态。

  有多少老师能讲透鲁迅?

  杨会(南京大学文学博士):我记得上中学时对《纪念刘和珍君》和《友邦惊诧论》等杂文也不理解。但是后来上了大学后发现,鲁迅的作品,包括语言及文学思想代表了他所处的时代文学发展的面貌,他的很多思想以及文学书写手法都极具穿透力。好的作品应该挑战读者的阅读期待,锻炼读者的审美能力,提高欣赏水平。另一方面,近些年,研究鲁迅的很多学者对其作品已经做出了多元化的阐释,由过去侧重意识形态宣传转向挖掘人文精神的研究,作家形象越来越趋于饱满和生动。但是中学语文教育在此方面显得滞后,课堂讲解可能显得单一枯燥。所以,其实选取多少鲁迅的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选取出能代表鲁迅文学思想以及文学价值较高的作品,并且能给予正确而丰满的解读。

  王爱侠:高大全的形象往往都难有亲和力,适当暴露缺点反而是好事。过去中学课本还选过一篇鲁迅抨击梁实秋的《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以致于我当时学这篇课文时都对梁实秋产生了很偏激的印象,而直到后来读了中文系后才知道梁实秋是一位很优秀的文学家。鲁迅跟梁实秋观点的论战,本身就有阶级局限性。

  其实,有关人员在编写教材时就应该考虑把两个人的文章都编写进去,让学生自己判断衡量才够客观,也能让孩子们有全面的认识。学习鲁迅文章时,最好是能有其他相关的构成映衬的文章帮助解读。

【编辑:吴歆
    ----- 教育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