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首页|新闻|国 际·英文|财经|体育|娱乐|港 澳|台 湾|华 人|留学生|IT|教 育|健 康|汽 车
房 产|电 讯 稿|视 频·图 片·论 坛|图 片 网|华 文 教 育|广 告|演 出|图 片 库|供 稿
■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站内检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上海构筑完整特教体系多元就业 实现“零拒绝”
2007年07月19日 14:40 来源:东方网-文汇报


 

    资料图:5月25日,一名聋哑孩子在用手语“说”“爱”。新疆哈密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都是有智障、脑瘫、聋哑、肢体残疾等疾病,为保障这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对孩子们进行语言康复训练、手语交流练习、肢体康复锻炼,很多孩子通过学习,生存基本可以“自理”。 中新社发 曹新加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盛夏的上海,2007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各项筹备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推进。为了迎接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0余名特奥运动员和教练员,上海倾全市之力积极推进特奥事业,力图通过特奥会的成功举办,让特奥人士在体验一座城市的欢乐友爱、平等包容的同时,感受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迈向文明、和谐的轨迹。

  自成功申请到2007特奥会举办权以来,一系列紧锣密鼓的筹备工作将沪上特奥事业不断推向新阶段———去年5月至今,“走近特奥、支持特奥”图片巡回展走进社区、校园、军营,参观人次达30万;吉祥物“阳光三毛”揭晓仪式、迎特奥倒计时100天系列活动、迎特奥文明行动启动仪式等一系列活动相继举办;特奥教育推广活动不断进行,培养青少年尊重、关心、帮助智障人士的美德,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目前,沪上7万余智障人士都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参与技能培训、融入社区,更多残障人士也有望走出家门,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完整体系,特教实现“零拒绝”

  上海各界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以“迎特奥”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在率先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卢湾区辅读学校,目前有70%的轻度智障学生找到了就业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十多年前连数数都困难的一群孩子,如今一个个成了点心师、宾馆保洁员等,家长们无不感慨:“学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让有学习需求的适龄智障儿童都能上学”,早在上世纪末,上海的特殊教育就提出了“一个也不放弃”的目标,保障智障人士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如今,在“全纳”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沪上特殊教育已逐步构建起一个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技能教育的完整体系。

  受惠的不仅是智障儿童。事实上,上海特殊教育的对象已由过去的聋、盲和智障三类发展到包括肢残、学习障碍、语言障碍、孤独症、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脑瘫等在内的各类残障儿童。目前,中、重度残障学生以特教学校学习为主,轻度残障者主要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于极重度和多重残疾儿童则采取送教上门等方式。此外,自2005年起,在教育、财政、民政、残联等部门共同努力下,对义务教育阶段特教学校的学生实行了费用全免,对家庭困难者施行补助,真正实现了“零拒绝”。

  以科研引领教学,推动“因材施教”。在特殊教育的教学研究、教材开发方面,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以卢湾区辅读学校为例,90%以上的教师都参与过相关市级课题及子课题的研究,在校长何金娣的带领下教研团队自发编写了一整套特殊教育教材,一举填补国内空白,并成为业内“范本”,带动了国内特殊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社区互动,增进理解与包容

  前不久,闵行鹤北小学的学生们经历了一次特殊的“互融运动会”,与他们组队共同参赛的是来自闵行启智学校的智障学生。

  两人三足跑、夹球接力、配合投篮……由于智力的差异,同组队员间无法一下子达到熟练、默契,但鹤北的学生们不断鼓励着来自启智的小伙伴,"小心"、"加油"、"你真棒"。多种形式的社区互动,让广大市民在与残障人士的接触、互动中增进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关爱,一个开放、包容、平等的社会大环境初见成型。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生活环境,将利于智障人士的成长和康复。为此,自2004年起,沪上各社区陆续开展了特殊奥林匹克健身活动,鼓励智障人士走出家门、参与社区活动。

  而2005年至今,近240家"阳光之家"相继诞生于各街道社区及乡镇。数据显示,目前在全市"阳光之家"注册的智障人士达11500名,服务人员近1200名,志愿者约2400名。在走近、关注特奥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主动关爱身边残障人士的意识。此次招募2007特奥志愿者的过程中,原定需要3万多志愿者,结果报名人数达53000余人。

  多元就业,让残障者自食其力对残障人士而言,能够"自食其力",是他们真正融入、立足社会的最重要保障。为此,沪上已启动了针对智障人士的"劳动预备和见习制度"。目前,全市范围内已建立了多个相关见习基地,近年来先后有300余名智障人士在此学到一技之长,甚至走上了工作岗位。全市范围内,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残疾人的就业安置率达95%左右。"十一五"期间,还将新安置2万名残疾人就业,鼓励和扶持非正规就业组织吸纳残障人士就业,并借鉴国外经验探索建立社区"阳光工场"等。

  多元化的就业格局,将为残障人士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智障人士制作的手工艺品,也能申请专利。前不久,由打浦桥街道社区"阳光工场"智障人士制作的一种独特的"龙井杯茶",在社区义卖活动中引起了众人的关注。为保护智障人士的劳动及成果,街道所属的区残疾人劳动服务所还对相关生产设备、纸杯实物等申请了实用新型专利。

  工场学员的劳动成果,由此找到了市场需求。家长们纷纷表示,很放心让孩子参加这样的生产劳动,"动手又动脑,真正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据介绍,新设立的"阳光工场"其性质属于民办非企业组织或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到今年年底,全市将建起50个这样的"阳光工场",更多智障人士将在此接受劳动职业技能培训,逐步提高就业适应能力,从而正式上岗就业。

 
编辑:侯冬华】
:::相 关 报 道:::
·北京:“特教学院”为听障大学生举办性教育讲座
·中国官方首次举办特殊教育国际论坛
·特殊教育专家呼吁:普通高校应开设残疾学生专业
·招聘残疾青年 沪酝酿解决特殊教育师资稀缺问题
 


  打印稿件


 
关于我们】-新闻中心 】- 供稿服务】-图片库服务】-【资源合作-【留言反馈】-【招聘信息】-【不良和违法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线索:(010)6831504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法律顾问:大地律师事务所 赵小鲁 方宇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备05004340号] 建议最佳浏览效果为1024*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