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新政后 二三线城市楼市众生相——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9月新政后 二三线城市楼市众生相

2010年10月15日 08: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南宁“最后一把火”难挡“冬至”寒意

  10月,二次调控背景下,南宁楼市的表现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一方面,“十一”长假后各售楼现场和房地产中介公司网点明显冷清,市场一线人员纷纷感觉市场观望气氛浓厚,楼市“冬至”寒意难挡;另一方面,商品房成交量始终居高不下,黄金周后甚至在之前“火爆”的基础上继续走高。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二次调控严厉政策当前,后续调控政策悬念未解,南宁这样的二三线城市楼市的火爆景象,不过是“外热内冷”,或许只是“冬至”前的最后一把火。

  长假期间,北京、上海等地楼市的观望氛围浓厚,很多城市成交量明显下降,调控效应初显。但黄金周期间的南宁楼市,却似乎并没有受到新政影响,一片“火爆”氛围。

  1日,记者了解到的开盘房源就多达五套,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天实际开盘数在20套左右,在南宁这样三线城市来说,并不算小数。某楼盘首期开盘推出约200套房,当天九时就有700多客户等待抽号。

  售楼现场热闹,房地产交易会也受到购房者热捧。1—3日举办的南宁秋季房地产展示交易会开展首日人流量即达五万,参展总人数超12万。展会主办方介绍,除南宁本地市民外,还有来自百色、柳州等南宁周边地区或温州、东北等地的购房者。

  南宁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网站的信息显示,1—7日,南宁商品房交易量达400套,与中秋假期成交量为零形成鲜明对比。

  南宁楼市长假期间的“火爆”表现吸引了众人目光,节后南宁楼市走向成了各方关注焦点。不少人认为,节日期间楼盘开盘打折促销措施吸引了不少消费者,节后,随着优惠措施减少,市场对二次调控政策消化充分,南宁商品房成交量或将下跌。

  现实并非如此。14日记者登录南宁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网站发现,8日成交量从7日的72套猛增为171套,而此后直至12日,除10日成交量为151套之外,其余几天均超过200套。

  成交量火爆与市场一线人员感受形成明显反差。12日,记者走访发现,多家售楼部和房产中介公司门可罗雀,工作人员百无聊赖,三三五五闲聊或上网。某楼盘售楼处韦小姐说,“十一”期间,每天来看房的客户少说也有几十人次,可是长假一过,每天来看房的不足10人。多家房地产经纪公司的置业顾问告诉记者,一些刚需族家庭担心今后无法支付三成首付,赶在黄金周期间趁部分银行还处于政策空档期出手买房,因此长假期间市场反应尚可,但长假之后,市场对二次调控政策消化充分,观望氛围浓厚,不少客户搁置了购房计划。

  业内人士分析,黄金周后南宁市商品房成交量“井喷”,反映的并非节后市场需求,而是“十一”期间一些已经达成购房意向的购房者在节后集中签约,是“十一”热闹楼市的“滞后效应”,难改节后市场趋冷大势,是典型的“外热内冷”。

  尽管目前从成交量来看,南宁楼市还是一片“火爆”景象。然而,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这不过是一把“虚火”。新一轮严厉的楼市调控措施当前,寒意早已暗生。

  地产经纪公司最先感受到寒意。南宁友佳房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珲告诉记者,“十一”期间,公司就有三到四成客户放弃了购房计划,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外地投资者和准备改善自住条件的二次购房者。有地产经纪公司的管理人员甚至哀叹:“如此下去,只能关门。”

  一些房地产商曾大有“携刚需以令市场”之势。“十一”期间,记者采访的多位房地产商都坚称,4月以来,市场刚性需求被抑制,经过五个多月的调整,刚性需求逐渐释放,又恰逢“金九银十”良机,二次调控对企业影响不大。然而记者发现,一些原计划10月开盘的房地产商已推迟了开盘计划,表面上对市场表示“乐观”的房地产商实际上也在悄悄观望。

  虽然目前南宁楼市尚无降价迹象,但一家国有地产企业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二次调控将导致一部分经济实力较弱的刚性需求和投资者退场,这部分需求的离场,将影响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回款,年底又恰逢企业还款高峰,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二次调控力度相当大”。

  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二次调控当前,南宁楼市在年前回暖几无可能,“冬至”已成定局。

参与互动(0)
【编辑:林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