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南京老城南新一轮规划出炉 老宅变身“博物馆”(2)

2010年11月15日 09:42 来源:现代快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姚远还在犁头尖4号屋外墙面发现了拴马石。“南方是拴马石,北方是栓马柱。其院落结构很特别,一个天井旁开两门,两边落户都是前后三进,结构相同。屋子的雕花窗格,彩色玻璃保存完好,精细的水磨青砖,封火墙,这些都是清末南京的典型民居。巧合的是,犁头尖2号,同样的格局,只是一门而入,不分两院。”

  这里房客说,2号、4号过去是一户姓许的商人建的,他家那时在水西门有不少门面房,就在这里建了房。“看得出,2号是父母所住,4号的格局看样子是兄弟两家在住。”薛冰说,这间民居把中国人的民风遗俗、伦理都体现出来了。

  薛冰和姚远都认为,仓巷一带的民居很有南京特色,街巷风貌保存也很完整,2003年,南京《老城保护与更新规划》将仓巷划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6年南京市官方网站曾公示“南京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2006深化版)·白下片区”,也明确仓巷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这次新的老城南保护规划中并未提及,他们建议要快点做出有关仓巷的保护规划。

  迁建建筑

  泰仓巷会名存实亡

  在规划中,对于泰仓巷西侧规划是整治,为了给街区提供必要的地下停车与设备房,建议进行小街块的集中改造,迁建单元内所有推荐历史建筑到评事街及绫庄巷两侧。

  薛冰说,“泰仓巷东侧就是居民小区,特色南京民居已经消失了不少。如果再把泰仓巷西边这仅剩的几处房子搬迁走,泰仓巷岂不是名存实亡了吗?”姚远也认为,泰仓巷西侧历史建筑的搬家并不可取。

  核心地块

  关键词:南捕厅

  不建别墅,保留尚未拆除的老宅与老厂房

  2009年南捕厅历史街区搬迁,命悬一线之际,有29位专家联名呼吁,留住南京的根,留住老城南。当时的规划中,该地块的老宅、老厂房都拟拆除,新建两三层楼的高档别墅,每平方米售价达三四万元。由此而进行大规模动迁,这里原有4047户居民和工企单位166家,到现在已经搬走2771户居民和106家工企单位,搬走的占68%。

  新的规划方案中,否决了建别墅的规划,尚未拆除的老宅、老厂房予以保留,重新组合成“博物馆”,有的改为居民住宅楼,原住民可以回迁居住;没有搬迁的居民,可以“留守”,并鼓励开展文化展示、休闲服务等经营活动。

  14个老街巷原则上不拓宽

  评事街、绫庄巷、绒庄街、大板巷、嘉兆巷、南市楼、泰仓巷、泥马巷……14条老街巷,新一轮的规划中,这些历史街巷将分类保护,今后名称不会发生改变,原则上禁止拓宽。对老街巷两边的建筑,将沿街分为院落式建筑、沿街商业木楼建筑、民国建筑、现代居民房屋等类型,并严格进行分门别类的整治更新,保证沿街建筑风貌的真实性和多元化功能的延续。

  在这个地块中,绫庄巷、评事街、大板巷、升州路4条老街是重点整治改善对象,老街巷内两侧的老宅、近现代多层建筑将保护下来;同时,4条街巷的“分工”也各不相同,绫庄巷将成为文化博览展示的窗口,沿街的院落以保护、保留与再利用为主,以重点展示内敛的传统坊巷为主要特征;评事街恢复传统的商业氛围,沿街建筑以明清传统沿街商业建筑为主要风貌特征,将在院落内植入非遗博览、特色商品售卖、餐饮休闲功能;大板巷则是传统街巷,规划与东侧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熙故居、新建的熙南里商业街等功能形成积极的呼应;升州路将重点展示民国商业界面风貌与当代生活充分融合的界面性格,充分尊重升州路为民国时期修建的风貌特征,保留原有民国风格建筑。

  建议复建“王炳钧故居”

  地块内文物保护单位有2处,推荐历史建筑74处,拟局部保护建筑43处,古井29处,老树26处(胸径20厘米以上)。地块内的文物保护单位怎么做?新一轮规划中,绫庄巷31号“温葆深故居”将和绫庄巷27号、29号以及33号、35号进行“打包”更新,“温葆深故居是南京市级文保单位,现在是金榜老年公寓,将来可以外迁老人院,在街区北部新建老人院予以安置,然后把这5处老宅整体修缮,内部做些调整,体现文物与历史文化的展示与配套服务功能。”

  除了老宅与老宅之间形成新院落进行更新外,老宅与老厂房之间还将形成新院落进行更新。评事街43、45、47、49、51号,都是晚清时期的老宅,这些老宅虽然年龄大,但“体质”总体不错,所以,新规划中,这5处晚清老宅将和评事街53号的南京市醋厂大院,以及南市楼1号、3号形成一个新单元。“新单元用来干啥?多层住宅改造为青年时尚宾馆客房,而老宅则更新为特色餐饮和传统商业综合体。”

  而甘熙故居,是这个地块中体量最大的文保单位,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规划中,建议复建甘熙故居北面、民国律师“王炳钧故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街巷肌理和尺度,形成自然、丰富的院落肌理以延续原有街区历史格局,严格控制2层的建筑高度以保护传统街巷尺度。尊重街区传统风貌,恢复南捕厅巷的历史风貌,恢复“甘熙故居”大门前的照壁。

  专家:希望正名“评事街”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认为,“南捕厅”有迁就甘熙故居的意思,“我对这个名字不同意,而且这个名字听上去像公安局、刑警大队。其实那里就是评事街,明代的《南都繁绘图》里,也说是评事街,如果要给这个地块正名,应该叫评事街。”

  对于南捕厅的新规划,与会专家们一致称好,不过,南京文物专家薛冰,北京大学博士姚远认为,南捕厅地块在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登录的文物为“零”,所以,他们希望政府能够重新启动这个地块内的文物普查,这样,可以有更多的不可移动文物被保护下来,让新的规划更趋于完美。

  关键词:门东

  华丽转身为复合功能街区

  箍桶巷道路太大了,要缩小

  门东地块,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它东起沈万山故居,西至转龙巷,南临明城墙,北抵马道街、剪子巷,在新一轮的规划中,门东会不会有一个华丽的转身?记者了解到,将来滨河文化休闲功能区、府学文庙功能区、名人居所功能区、明代作坊功能区等在门东会得到体现。“将来这里要发展成为复合功能街区,形成中华门景区的旅游服务区与传统风貌生活区。”

  在原有的规划中,蒋寿山故居会成一个大会所,周边是餐饮服务;而新的规划方案中,蒋寿山故居则定位成故居博物馆;不仅如此,新规划中,专家建议把旁边阳伞厂也纳入统一规划,作为一个整治单元。重新组合后,蒋寿山故居将摇身变成融博物馆、故居园林、街区公园为一体的旅游去处。

  而门东地块一共有小荷花街、大井巷、豆腐巷、新民坊、方家巷、中营、剪子巷、箍桶巷、积玉巷等12条“老街”,其中箍桶巷是重点整治对象。新规划中,专家说,现在箍桶巷是马道街以北古箍桶巷向南延伸,拆除了张家衙与五板桥两条巷子之间的东西向院落以及南北向的中营巷段而形成的,箍桶巷现在是22米~30米宽的大马路,这严重割裂了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的整体性,与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不符。“将来,箍桶巷将定位成:串联历史文化街区通往夫子庙的重要联系廊道,因此,要恢复街区传统风貌,形成街区中部的文化商业街。具体做法是:压缩现有街道宽度,恢复街区的传统尺度与风貌,形成总宽度约13米的传统风貌街巷;系统收集、恢复街巷两侧具有城南特色的风貌建筑界面,将箍桶巷与东西向街巷整合形成联系三条营、中营以及边营的主轴,沿街开展文化商业功能。”

  专家声音:希望夫子庙恢复科举文化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说,现在夫子庙的定位是商业区,但从历史角度来看,应该以科举文化为主,它的商业是为科举文化服务的。“现在夫子庙有一个问题,南京市中医院把江南贡院的绝大部分占据了,这是不合适的;从长远来看,应该把南京市中医院迁出去。”而南京市规划局原副局长王汉屏说,夫子庙的核心是科举文化,不是中医院,为什么不把中医院挪走?这需要观念上的转化。

  除了夫子庙,专家们还建议恢复鸣羊街原有街道的尺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蒋赞初说,老城南的规划,应该不为机动车让道。“胡家花园的鸣羊街,本来用不了那么宽,现在把围墙都占掉了,完全没有必要。刚才我看到箍桶巷规划受启发,鸣羊街也完全可以恢复。基本要求,消防车能进去就够了,没有必要搞那么宽。”

  民意互动

  新政:鼓励原住民参与修缮

  在老城南改造的这些年内,不少原住民外迁,搬到较远的郊区。让记者欣喜的是,此次新规划对原住民安置问题给出了建议。

  规划中建议,应该坚持居民自愿疏散的原则,愿意外迁的居民依据政府相关政策进行异地安置,历史地段内不愿意疏散的居民,政府应制定多种政策鼓励居民以多种方式参与建筑风貌改善与整治工作。现在主体功能为居民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风貌区应避免大面积人口外迁,不应改变这类街区的原有居住功能。

  按照相关文物保护规划,外迁文物内及涉及到的文物外围整治范围的现有居民,为文物的保护修缮及环境整治创造条件,实施道路等其他基础设施与社会保障设施工程,合理搬迁受影响的居民。

  规划中建议,市、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采取供应附近的保障性住房,安排专项基金鼓励历史地段内居民外迁,在历史地段及周边可利用现状影响风貌的多层建筑改造,适当安排部分政策保障性住房作为安置用房等办法,解决搬迁居民中最困难群体的实际生活困难。

  姚远表示,留住原住民,可以以居民为主体,自我修缮城南老房屋。南京工业大学教授汪永平则介绍说,门西的居民也曾经以几百元修缮一平米的方式,把房子修得很好。

  当然,很多人也有疑问,老城南房屋的基础设施很差,这点如何解决?在规划中明确提出在未更新的地段,可以接入供水支管,逐步引导使用天然气,配备合适的市政管线。

  另外因街巷狭窄,消防通道的问题,规划中提出可以购置小型消防车和消防摩托,适应狭窄巷道。

  居民:拍大腿叫好

  专家咨询会前,记者走访了老城南的老街巷。

  走到巷子口,老居民们认出了记者,“我们老城南究竟有没有下文啊?”说话的是那个“钉子户”老马,他的祖辈就住在泰仓巷,居住的老宅和爷爷年龄一样大,至少也有100多岁。听记者说保护规划正在讨论,老马一拍大腿:“太好了。”在过去的较量中,那些百年老宅、老街巷、老居民,都是搬迁对象,但这次大不同。

  这次的专家咨询会,南京文物界的泰斗蒋赞初和梁白泉没有缺席,过去的规划会,他们总是以缺席去抗争,但是这次专家们集体到场了,因为这次新规划,老城南不是大拆大建,而是整体保护,应保尽保。

参与互动(0)
【编辑:张慧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