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房产频道

保障房总动员:1000万套的背后(2)

2010年12月20日 11:4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宣言”背后

  1000万套保障房的计划对市场预期构成强烈冲击,但更多的人对目标的落实心存疑虑。

  “请注意,是计划‘建设’1000万套,而不是‘建成’。”一位业内专家语重心长地提醒记者。

  显然,1000万套保障房计划的出炉,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舆论对2010年580万套保障房完成情况的追问。

  自2010年5月1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各地政府签订《2010年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以来,当年新建580万套保障房的兑现进度,就被置于公众视线的焦点。

  580万套保障房开工“热潮”几乎在瞬间形成:5月19日,住建部与各地政府签订住房保障工作目标责任书。接下来做规划、审批、落实地块、再审批……一系列程序走完,时间已至8月底;9月20日,住建部在其官方网站上要求进一步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各地项目9月底前必须全部开工”。

  住建部近期曾表示,2010年全国住房保障的既定目标基本完成:截至10月底,年初承诺的58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全部实现开工”。

  消息并未披露2010年保障房的“竣工”数字。按照此前的预期,住建部希望“年末建成或基本建成的要达到60%以上”,即约350万套。但这一数字完成与否,至今未对媒体公布。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看,保障房已成为当前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积极推动保障房,已成为“官员‘政治正确’的关键”。

  概因如此,临近“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政府积极“备战”保障房的姿态格外高调:上海“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住宅约1.3亿平方米,各类保障性住房将占新建住房总套数的六成;天津“十二五”期间将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45万套、3100万平方米、新增享受租房补贴家庭7万户。南京、济南和西宁等省会城市也通过地方媒体发表了内容相似的保障房“宣言”。

  然而,在大多的“宣言”中,2010年保障房的实际“竣工”数字也都被有意无意地淡化了。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兰州市2010年廉租房建设任务是4316套,截至9月初,开工只有254套,开工率尚不足10%。为此,兰州方面曾被省政府点名批评。迫于压力,兰州市提出“百日会战”口号,突击开工保障房建设。同期,有媒体报道称,北京、深圳等多座城市的保障房工地,均存在“抢进度”、“临时抱佛脚,象征性地开工”现象。

  有专业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保障房正常的建设周期是2~3年。也就是说,“2010年的580万套保障房大规模上市、形成有效供应的时间应该是2012年前后”。这也意味着,2011年的1000万套保障房大规模落地至少要等到2013年左右。

  在房价面临再次上涨的风险下,保障房大计还需更有力的制度推手。

  “制度”筹谋

  《财经国家周刊》获悉:2011年,排在住建部保障房决策议程上的至少有四项课题:一是完成《“十二五”住房保障规划》的编制;二是健全公共租赁住房投融资政策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强保障性住房的流程(规划-建设-分配-使用-产权)管理;四是建立围绕住房保障工作核心的考核监督机制(住建部目前已与监察部联合起草了相关考核问责办法,尚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对于公众普遍关注的《基本住房保障法》立法进程,参与立法起草过程的专家组负责人透露,由住建部牵头的《基本住房保障房(征求意见稿)》目前“正在亚洲开发银行的资助下做最后一轮意见调研和修改”。该征求意见稿将在近期上报国务院法制办,征求各部委意见后,递交全国人大法工委或全国人大财经委审议。

  “《基本住房保障法》的最大亮点,是把住房保障作为政府的责任明确下来。”这位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11月26日,一个名为“住房政策和市场调控研究专业委员会”(下称“调控委员会”)的研究机构在住建部下属协会宣布成立。该委员会目标定位清晰:“响应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房价高涨、房地产泡沫的呼声,积极研究房地产调控政策,服务于国家相关决策”。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2011年,“调控委员会”有6项重要研究课题,大都与住房保障相关。如:公租房建设管理模式的研究,农民工定居城镇的住房政策研究,中国住房金融及监管体系研究等。相关课题均接受住建部住房保障司和市场司以及中国工商银行的指导。

  更早些时候,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向外界透露,正积极向主管部门上报“保障房投资信托基金”发起方案,希望做成国内第一支公租房、廉租房REITs。

  聂梅生曾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达她的设想:如果保障房基金获批,不但可以解决保障房的融资难题,还能给“炒房族”提供全新、健康的投资渠道。

参与互动(0)
【编辑:位宇祥】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