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两代人见证天津住房变迁——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两代人见证天津住房变迁
2009年09月08日 15:53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窝棚、大杂院、筒子楼、临建棚——我们曾经憋屈着

  上百平方米小高层、生态住宅——我们如今享受着

  建宜居示范城、住房类型多样——我们还在发展着

  前不久,赵铭顺大爷到公园遛弯儿时,偶然遇到小时候的玩伴老段和老钱。回忆起当年住窝棚时的情景,三个人难免一阵感叹。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市居民的住房状况可以用“居者忧其屋”来形容。60年来,市民从“忧其屋”到“有其屋”,直至孩子们的“优其屋”。对此,三位老人深有体会。

  ·老房子 老记忆·

  背景链接

  《牢记党的宗旨 造福人民群众——天津市危改工程启示录》一文记载道:“天津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市区危陋平房改造工程,从1994年初正式启动,到1999年底超额完成任务,历时整整六年。经过六个春秋的艰苦奋斗,共拆除危陋平房83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2073万平方米,30万户、110万居民喜迁新居。”危改工程推动了全市的住房改造,大规模的旧房改造工程从这时开始。

  安居梦之回忆篇 -- 窝棚里出生 平房里长大

  窝棚生活:不知道什么叫楼房

  “60年前,我们一家四口住的地方,还没这客厅一半大。”站在阳光100小区的新房前,赵大爷不禁感叹!

  “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普通老百姓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平房,甚至是几根棍子搭起的窝棚。”赵大爷回忆,“那时,父亲在火车站做搬运工。记忆中最早的家,是父亲在火车站旁边用高粱秸、草席和树枝搭的一米多高的窝棚。草席外面抹着泥,但是仍然漏风。冬天,我跟父母和哥哥四口人挤在一条破被子里,几个人鼻子冻得通红。夏天的日子也不好过,下雨的时候,屋顶漏水,往被褥上掉泥灰,母亲捡来好多破罐子摆在窝棚里接雨水,屋子里头几乎没了下脚的地儿。”

  赵铭顺老人和哥哥在窝棚里出生,周围的邻居也是住窝棚的穷人。那时,他和哥哥都不知道什么叫楼房。

  像样的家:终于住上了“别墅”

  “1958年,我们一家三口分到了王串场工人新村的一间平房。那年我7岁,哥哥10岁,两个孩子在一排排砖头房子间跑来跑去,那兴奋劲儿绝不亚于现在住进别墅的人。”回忆起刚刚搬出窝棚、住进砖房时的情形,虽然时隔半个世纪,赵大爷仍旧激动起来,眼神中闪现出一丝光亮。

  他介绍说,那些砖房是政府鉴于当时产业工人住房极为困难而建造的。工人新村的房子是一排一排的,地址都叫“几排几号”。大家一般都在院子里做饭,厕所是公用的。虽然是简陋的平房,但对赵大爷来说,那是第一个像样的家。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