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两代人见证天津住房变迁(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房产新闻
    从忧其屋到优其屋 两代人见证天津住房变迁(2)
2009年09月08日 15:53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暗楼时代:一家人挤在一间房

  段大爷和赵大爷一起住过窝棚,赵大爷一家搬到工人新村不久,他们家也搬走了。说起自己住过的地方,段大爷回忆说,离开窝棚后,自己住到了老城里户部街,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仍是一家人住在一间房子内。

  段大爷介绍,他当年所住的院子,跟北京的四合院类似,但比四合院小得多,天津人管这种房子叫“四合套”。院子里有10间平房,住着6户居民,家境一般的每户一间房子,家境稍好的,一户拥有两至三间平房。段大爷一家五口住在一间10平方米的房子里。他回忆说,房子是砖土结构,屋顶是简陋的油毡顶,保温性差,冬天冷,夏天热,下大雨时,屋里要摆上大大小小的盆和桶接雨水。

  “1972年,我结婚了。当时没有房子住,便在墙上打两个洞,用木棍和铁板搭起‘暗楼’,我和媳妇睡‘楼上’,父母和弟弟睡‘楼下’。那时住房紧张,很多年轻人结了婚还要各住各家,暗楼现象十分普遍。”段大爷回忆道。

  炉子白菜:厨房内转身都困难

  “前几天,去了趟登发,看到里面的橱柜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当年,这些连想都不敢想。那时,厨房是建在院子里的,大多数厨房面积狭小,摆上一个煤球炉子,再堆上几棵大白菜,人进去后想要转个身都困难。”赵大爷回忆道。

  “没有统一的垃圾桶,每户人家要自己准备放垃圾的地方。有人用木板的下脚料钉个方方正正的木头箱,还有人用破油桶、废弃的脸盆当做垃圾桶。”段大爷回忆说,每天在固定的某个时间段,胡同外会传来清脆的铃铛声,那是收垃圾的人推着车来了。

  唐山地震:市民住进“临建棚”

  钱大爷一家人曾经住过筒子楼。“筒子楼很像现在的大学生宿舍,楼道两侧各有多户人家,门与门之间离的很近,一层楼的居民共用一个厕所,各家门前都摆着炉子做饭。谁家吃了什么,邻居闻着香味儿就能知道。”

  钱大爷回忆,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令本市的房屋建筑遭到严重损坏,大量市民住进“临建棚”。“临建棚”顶上是油毡,油毡上压着砖头,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消失。地震以后,政府部门在房屋破坏倒塌集中的地区建了一批住房,其中包括贵阳路等地区,让在地震中失去房屋的百姓住进来,这些人的居住条件也借此得到改善。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